意昂体育

保变印度十二年巨亏三万印度工厂遭对手低价收购外资撤离潮涌

发布日期:2025-11-21 23:04点击次数:132

保变印度十二年巨亏三万印度工厂遭对手低价收购外资撤离潮涌

三万块!没错,你听得没错。保变电气,一个市值170亿的特高压巨头,在印度苦熬十二年。最后一年,挣了三万块。连一线城市的厕所都买不起。这结局够荒唐,够讽刺。但更刺人心的,是背后那个关于技术、背叛和生死清算的故事。

故事得从2012年开始讲。那时候的印度,电网老得像一件风吹日晒的旧衣服,处处裂缝,处处是隐患。各邦急吼吼地招标,政府开出了一波又一波的诱人条件:免税、零关税、补贴贷款,——你们来,技术来,钱也来。

保变电气心里美滋滋。他们不是第一次走出国门,技术过硬、实力稳重,带着几乎整个公司的核心资产投奔而去。全套的生产线、工艺流程、技术专利,统统搬到了印度,还把上百个印度工程师接到保定总部,手把手教了个干净。那时的感觉如何?双赢。印度搞到了技术,企业打开了市场。蜜月,甜得很。

转折来了。

谁都知道,开门做生意,总讲点规矩,谁能想到这规矩能变脸变得比猴儿还快。2020年前后,印度政府启动“印度制造2.0”,开始打心眼儿里嫌弃外资。保变电气试图增资、扩大业务,结果窒息般地被按住,增资申请活生生拖了十八个月,直接掐死了业务的喘气机会。

接着呢?更狠的。那些亲手栽培的“徒弟”,拿着学来的技术,摇身一变成了竞争对手。阿特兰塔公司,这名字保变的人估计听了想吐。他们掌握了技术,拿到了补贴,然后跑到市场里用低得让你怀疑人生的价格抢走生意。保变看到的不是同行竞争,是自己白白培养出来的狼——狼崽子,反过来噬咬的那种。

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也知道了。保变的印度工厂连年亏损,资产从两个亿硬生生跌到七千万,最后挂牌出售。怎么卖掉的呢?阿特兰塔公司以区区1.37亿,把那整座工厂,还有保变十二年的心血,统统收入囊中。堪称现代版的“明抢”,披了张合法的皮,成了一场商业史上的讽刺剧。

但这事儿里,保变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比亚迪、上海电气、上汽名爵,全都摔了个狗吃屎。比亚迪的电动巴士被扣了“安全不符”的帽子,十亿美元投资彻底落空;上海电气的十三亿美元电厂项目甚至被印度法院反诉,索赔二十一亿人民币。这不是偶然,这是一场给外资量身定制的闭门清算游戏。

这背后的套路,说穿了也就三个字——“关门打狗”。先卡住你的喉管,让你喘不上气;再从背后捅刀,用各种政策补贴支持本土企业;最后摁死订单,让曾经的光明前景化作一场彻底的笑话。一招一式,够毒且够准。

现在还敢去印度投资的企业,有几个?从2023到2025,3200多家外资企业撤离印度,欧美巨头也不例外。至于,简直是大写的惨。外资撤走近15万亿卢比,外汇储备缩水四分之一。曾经梦想的“全球制造中心”,如今的实景却是一场逃离潮。

咱们制造,倒能从这场闹剧里学到点真章。第一,别再迷信什么人口红利,这玩意纯属纸上谈兵。要看制度,看配套,看稳定。第二,技术出海得留点心,别傻呵呵地全端出去,把底裤都撩给人看。第三,产业链的未来注定是多源化,赌对一个市场那是天真,分散风险才够理智。

印度自封“世界工厂”的气势还足,但底子虚的很。制造不是玩基本法术,光凭喊口号,搞点低端组装,根本没资格做老大。资本能嗅到的,是制度的不稳定和无法回避的钩心斗角。是企业撤了,明天是苹果,后天连谁愿意返身都得打问号。封闭的套路玩得太好,到恐怕连个戏台都搭不起来了。

问题其实很简单,靠算计能不能成就一场真正的改革?答案也简单,就四个字:各人自扫。谁愿意进这样的局,把钱押上,你说是不是真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