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11:35点击次数:125
参考来源:《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荀彧别传》及相关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建安元年秋,刚刚稳定下来的许都还弥漫着战后的硝烟。
曹操独自坐在新建的丞相府中,面前摊开着一张信笺。
他提起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窗外秋风萧瑟,吹得院中的梧桐叶哗哗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这是曹操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之一。
刚刚迎回汉献帝,掌握了朝廷实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权臣。
可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失落。
良久,曹操才在信笺上写下一行字:"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写完这句话,曹操放下笔,长叹一声。
这封信是写给荀彧的。
信很短,却字字透着哀伤和无奈。
一个谋士的离世,让这位纵横天下的枭雄如此失落,足见此人在曹操心中的分量。
要知道,曹操这个人向来以冷酷著称。
他屠徐州时,杀得血流成河,泗水为之不流。
他疑心张绣有异,夜间突袭差点送了性命,却依然能在后来接纳张绣投降。
这样一个以理智和果决闻名的枭雄,却会因为一个谋士的离世而如此动容。
可奇怪的是,这个让曹操念念不忘的人,后世却知之甚少。
翻遍洋洋洒洒的《三国演义》,找不到他的只言片语。
就连正史《三国志》中,关于他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十字。
他到底是谁?
他做过什么?
为何曹操会说"莫可与计事者"?
要知道,说这话的时候,曹操身边并不缺谋士。
荀彧、荀攸、程昱,哪个不是当世奇才?
可曹操偏偏说"莫可与计事者",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被历史尘封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曹操崛起最关键的秘密。
【一】颍川举荐,初露峥嵘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对曹操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一年夏天,青州黄巾军百万之众席卷兖州。
所谓百万,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是一支规模庞大的流民武装。
他们从青州一路南下,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百姓纷纷逃离。
兖州刺史刘岱不听劝告,贸然出兵,结果被黄巾军击杀。
史书记载,刘岱是在与黄巾军作战时阵亡的,这让兖州上下陷入了极度恐慌。
一时间,兖州群龙无首,各郡县人心惶惶,百姓四散逃离。
兖州下辖八郡,包括陈留、东郡、济阴、山阳、任城、泰山、济北、东平。
这八郡之地,在汉末乱世中,堪称兵家必争之地。
向北可以威胁冀州,向南可以进攻豫州,向东可以图谋徐州。
谁能掌控兖州,谁就在乱世中占据了主动。
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东郡的一个太守。
手下兵马不过数千,根基浅薄,随时可能被乱军吞没。
要知道,此时的曹操刚刚经历了讨董卓失败的打击。
他在陈留起兵时,散尽家财才募集了五千人马。
这支军队在与董卓交战时损失惨重,曹操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投靠袁绍,也不过是个附庸,连个像样的地盘都没有。
可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机会来了。
济北相鲍信与兖州官员找到曹操,希望他能出面主持兖州大局。
鲍信这个人很有眼光。
他早就看出曹操不是池中之物,在讨董卓时就曾建议袁绍重用曹操。
如今兖州危急,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曹操。
曹操的部将陈宫也极力劝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陈宫对曹操说:"今州无主,而王命断绝,可据为霸业之基,以收天下。"
这话说得很直白,就是要曹操趁机夺取兖州,作为争霸天下的根据地。
经过一番权衡,曹操接受了邀请,成为兖州的新主人。
史书记载,曹操是被"迎"为兖州牧的,虽然这个任命并不正式,但确实给了曹操一个名分。
可拿下兖州容易,守住兖州难。
更难的是,如何对付那百万黄巾大军。
曹操第一次出兵,在寿张就吃了败仗。
寿张在今天山东东平县西南,是兖州与青州的交界处。
黄巾军人多势众,而且悍不畏死,根本不是一般军队能够抵挡的。
他们虽然装备简陋,训练不足,可架不住人多。
曹操的精锐虽然战斗力强,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也是力有不逮。
连续几场战斗下来,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更糟糕的是,鲍信在乱军中战死,让曹操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
史书记载,曹操寻找鲍信的尸体而不得,只好刻木为像来祭奠他。
这场战斗的失利,让曹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就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荀彧向他推荐了一个人。
荀彧这个人,眼光极准,他推荐的人,从来没有让曹操失望过。
这个人是颍川郡人,据说足智多谋,见识过人。
颍川在汉末可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从这里走出去的名士、谋士,不下数十人,个个都是当世俊杰。
荀彧对他的评价很高,说此人虽然"有负俗之讥"——意思是行事不拘常规,不太符合世俗礼法——但在谋略方面确实是个人才。
所谓"负俗之讥",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好评价。
汉末讲究名士风范,讲究礼法规矩。
一个人被说"负俗",往往意味着他不守规矩,行事乖张。
可荀彧偏偏看重这一点。
在荀彧看来,乱世用人,不必拘泥于常规。
曹操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既然荀彧推荐,那就见见吧。
这一见,改变了曹操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三国的格局。
这位谋士来到曹操军中后,并没有急着出主意。
他先是仔细观察了几天,了解黄巾军的情况。
看他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每天做什么,吃什么。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几天后,这位谋士才向曹操报告了他的观察结果。
他指出,黄巾军虽然人多,但都是流民组成,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全靠一路劫掠维持。
这些人大都是因为天灾人祸失去家园的百姓。
他们跟着黄巾军,为的就是有口饭吃。
只要切断他们的粮道,不让他们抢到东西,这支军队自然就会不战自乱。
这个建议看似简单,实则一针见血。
曹操听了,恍然大悟。
他之前一直想着怎么打赢这一仗,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黄巾军的弱点。
他立刻改变战术,不再与黄巾军正面硬拼,而是派出精锐部队,昼夜不停地袭扰黄巾军,专门破坏他们的劫掠行动。
曹操将军队分成数支小分队,采取游击战术。
黄巾军要抢粮,曹军就突袭他们的运粮队。
黄巾军要攻城,曹军就偷袭他们的大营。
黄巾军要劫掠村庄,曹军就提前把百姓转移走。
这种战术虽然不能直接消灭黄巾军,却能让他们疲于奔命。
黄巾军抢不到粮食,军心很快就乱了。
流民跟着黄巾军,本来就是为了吃饱饭。
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愿意跟着打仗?
不出几日,黄巾军就开始向北撤退。
曹操抓住机会,一路追击,在济北再次大败黄巾军。
济北就是今天山东长清一带,是黄巾军退回青州的必经之路。
曹操在这里设下埋伏,将黄巾军拦腰截断。
这一战,三十多万黄巾军投降,加上家眷老幼,足足有上百万人。
史书记载:"收其精锐,号青州兵。"
曹操挑选其中的精锐,组建了著名的"青州兵"。
这支军队成了曹操的基本盘。
在后来的官渡之战、征伐乌桓等大战中,青州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了这支军队,曹操才算真正有了立足的资本。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位谋士一个看似简单,却一针见血的建议。
【二】兖州根基,全赖筹谋
拿下黄巾军,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如何守住兖州,如何经营这块根据地,才是真正的考验。
曹操深知,兖州虽然到手了,可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兖州的士族豪强盘根错节,各有各的利益。
他们表面上拥护曹操,实际上心里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更关键的是,周边的诸侯虎视眈眈。
北边的袁绍,虽然名义上是盟友,实际上对兖州早有觊觎之心。
南边的袁术,更是明目张胆地想要扩张地盘。
东边的陶谦,虽然看起来和气,却也不是个好相与的。
在这种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前往兖州的路上被杀。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史书记载并不一致。
《三国志》说是陶谦派人杀的,《后汉书》却说是陶谦的部下见财起意。
关于曹嵩之死,史书记载说法不一,但不管怎样,曹操都把这笔账算在了徐州牧陶谦头上。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虽然两人关系并不算亲密,可父亲被杀,这个仇不能不报。
更何况,这也是一个绝好的出兵借口。
曹操大怒,亲率大军征讨徐州。
这一仗,曹操打得极其残酷。
史书记载曹操"所过多所残戮",沿途屠城,杀得血流成河,"泗水为之不流"。
这种毫无人性的杀戮,虽然发泄了曹操的怒气,却也为他带来了恶名。
陶谦退守郯县,眼看就要被灭。
徐州的百姓纷纷逃亡,整个徐州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后院起火了。
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张超,还有曾经举荐曹操的陈宫,这些人居然联合起来背叛曹操,迎吕布为兖州牧。
这个消息对曹操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张邈是曹操的老朋友,两人曾经一起讨伐董卓。
陈宫更是曾经力主迎曹操为兖州牧的功臣。
这两个人的背叛,让曹操措手不及。
更要命的是,一夜之间,兖州大部分郡县都响应了他们。
吕布这个人,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名将。
他先是跟着丁原,后来投奔董卓,最后又杀了董卓。
虽然名声不太好,可架不住武艺高强,能打仗。
张邈和陈宫迎吕布为兖州牧,实际上是想借吕布的武力来对抗曹操。
当消息传到徐州前线时,曹操的手下都慌了。
有人建议立刻退兵,回救兖州。
有人主张先攻下徐州再说,不能前功尽弃。
还有人担心家眷的安危,主张分兵救援。
曹操也陷入了两难。
进攻徐州吧,后方不稳,随时可能被吕布端了老窝。
撤军吧,前功尽弃不说,还会给吕布站稳脚跟的时间。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留守兖州的荀彧和程昱守住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城池。
鄄城是兖州的治所,也是曹操的大本营。
范县和东阿都在东郡,是战略要地。
这三座城呈三角之势,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没有落入吕布手中。
这给了曹操极大的安慰。
曹操得到消息,立刻班师回救。
可当时的局势,对曹操极为不利。
兖州八郡,除了鄄城、范县、东阿,其他地方都已经响应了吕布。
兖州各郡县的大吏、豪强,大都响应了吕布。
这些人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一方面,曹操在徐州的屠杀太过残酷,让他们心生恐惧。
万一哪天曹操不高兴了,会不会也这么对待他们?
另一方面,吕布的名声虽然不好,可至少是个当世名将。
跟着吕布,至少不用担心被屠城。
曹操能直接控制的,只有那三座城池。
兵力上,曹操也不占优势。
吕布本就是当世名将,善于骑战,手下还有陈宫这样的谋士。
更关键的是,吕布刚刚到兖州,士气正盛。
兖州的百姓和官吏,大都对他抱有幻想。
这一仗怎么打?
那位谋士给曹操分析了形势。
他说,吕布虽然勇猛,但有个致命的弱点——刚愎自用,不听劝谏。
吕布这个人,勇则勇矣,可谋略不足。
他先后跟过丁原、董卓,都是因为不听劝谏而失败。
陈宫虽然有智谋,但跟吕布关系并不和睦。
陈宫是个文士,讲究谋略。
吕布是个武将,崇尚武力。
这两个人迟早会闹矛盾。
再看兖州各郡县,虽然表面上都响应了吕布,但实际上只是墙头草,看谁强就跟谁。
这些士族豪强,看中的是自己的利益。
只要曹操能站稳脚跟,显示出自己的实力,这些人随时可能倒戈。
关键是要守住现有的三座城,以此为根基,逐步反击。
这个策略看似保守,实则稳健。
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
他没有急着跟吕布决战,而是稳扎稳打,先巩固鄄城等地的防御。
吕布几次进攻,都没能攻破。
兴平元年到兴平二年,也就是194年到195年,曹操跟吕布在兖州鏖战了整整两年。
这两年里,双方互有胜负,兖州的地盘也反复易手。
史书对这段时期的记载比较详细,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程度。
期间,曹操好几次陷入险境。
有一次在濮阳,曹操差点被吕布活捉。
那次曹操轻敌冒进,被吕布伏击,身陷重围。
要不是典韦拼死相救,曹操可能就交代在那里了。
还有一次,军中缺粮,士兵饿得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兴平元年秋天,蝗灾大起,粮食颗粒无收。
曹操和吕布的军队都面临着严重的粮荒。
史书记载,当时"人相食,斛谷五十余万钱"。
一斛粮食能卖到五十万钱,可见粮价之高。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根本维持不下去。
曹操和吕布都被迫暂时停战,各自筹粮。
可每次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曹操总能化险为夷。
或是奇兵突袭,或是坚守待变,或是分化敌人。
这背后,都有那位谋士的筹划。
兴平二年夏,曹操在巨野大破吕布军,随后收复定陶。
巨野在今天山东巨野县,是兖州的重要城池。
这一战,曹操用兵极其巧妙。
他先派一支小部队佯攻,吸引吕布主力。
然后主力绕道奇袭吕布的后方,断其粮道。
吕布回援不及,大营被攻破,损失惨重。
吕布无力再战,只好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张邈被部下杀死,张超自杀,兖州之乱终于平定。
同年冬天,朝廷正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
从初平三年到兴平二年,三年多时间,曹操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根据地。
这三年里,那位谋士一直陪在曹操身边。
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的具体谋划,但从结果来看,曹操能在那么不利的情况下守住兖州,绝不仅仅是靠武将的勇猛。
更不仅仅是运气使然。
这背后,必然有高明的战略指导。
【三】迎奉天子,谋定千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做了一个改变三国格局的重大决定——迎奉汉献帝。
这个决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从此以后,曹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本,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
这个主意是谁最先提出的,史书上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荀彧,有人说是毛玠。
《三国志》记载,毛玠曾对曹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这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迎奉天子,占据道义制高点。
可不管是谁先提的,能说动曹操做这个决定的,肯定不止一个人。
迎奉天子,好处显而易见。
从此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道义制高点,号令天下诸侯。
任何军事行动,都可以打着天子的名义,让对手投鼠忌器。
想打谁,就说谁是"逆贼"。
想封谁官,就以天子的名义下诏。
在争夺人才、收拢民心方面,也会有巨大的优势。
天下士人,大都心系汉室。
谁能保护天子,谁就能得到士人的拥护。
可坏处也不少。
洛阳经过董卓之乱,早已残破不堪,连宫殿都被烧光了。
董卓当年迁都长安时,把洛阳烧了个精光。
史书记载:"宫室、官府皆烧之,二百里内,无复鸡犬。"
整个洛阳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养活一个朝廷,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
天子身边少说也得有几千人。
文武百官、宫女太监、侍卫护卫,这些人都要吃饭。
每年的开销,是个天文数字。
天子虽然是个傀儡,但毕竟是皇帝,万一不听话怎么办?
汉献帝虽然年轻,可毕竟是皇帝。
要是他不甘心做傀儡,暗中联络其他诸侯,怎么办?
更关键的是,袁绍、袁术这些大诸侯,会不会以"挟持天子"为借口,联合起来攻打曹操?
袁绍当时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他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要是袁绍以"救驾"的名义发兵,其他诸侯很可能会响应。
到那时,曹操可就真的危险了。
这些问题,曹操肯定都考虑过。
最终他决定去做,说明有人给他吃了定心丸,帮他分析透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个人,很可能就是那位谋士。
建安元年七月,汉献帝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洛阳。
献帝从长安逃出来,一路上历尽艰辛。
李傕、郭汜这两个军阀,为了争夺献帝,一路追杀。
献帝的队伍,从长安出发时还有数千人,到洛阳时只剩下几百人。
文武百官饿得连草根都吃,有的甚至饿死在路上。
八月,曹操亲自前往迎接。
曹操见到献帝时,行了跪拜大礼,表现得恭敬有加。
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录尚书事。
这三个职务,每一个都分量极重。
司空是三公之一,掌管工程营建。
车骑将军是高级武将,统兵打仗。
录尚书事,则是实际掌握朝政的关键职务。
从此,曹操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
随后,曹操将都城迁到许县。
洛阳虽然是汉朝的旧都,可经过董卓一把火,已经残破不堪。
许县位于颍川郡,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而且是曹操的根据地,比残破的洛阳更适合作为都城。
许县离鄄城不远,曹操可以随时掌控局势。
更重要的是,许县在颍川郡,这里是曹操谋士集团的大本营。
荀彧、荀攸、郭嘉、陈群,这些人都是颍川人。
把都城设在许县,等于把朝廷放在了自己的根据地上。
就在建安元年这一年,那位谋士突然病逝了。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也没说他死在哪个月份。
只知道他死后,曹操非常伤心,立刻给荀彧写了那封信:"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短短一句话,却透着无尽的哀伤和无奈。
"莫可与计事者",这五个字的分量,何其沉重。
要知道,此时曹操身边并不缺谋士。
荀彧坐镇后方,运筹帷幄。
荀攸跟随左右,出谋划策。
程昱守卫要地,忠心耿耿。
可曹操偏偏说"莫可与计事者",可见那位谋士在他心中的地位。
荀彧收到信后,推荐了郭嘉。
郭嘉来见曹操,两人彻夜长谈。
史书记载,两人"论天下事"。
具体谈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可从结果来看,两人一定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曹操大喜,说:"能成就我大业的,必定是此人。"
郭嘉出来后也很高兴,说:"真是我的主公啊。"
从此,郭嘉成为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
官渡之战、平定河北、远征乌桓,郭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安十三年,郭嘉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曹操痛哭流涕,说:"哀哉奉孝!
惜哉奉孝!
痛哉奉孝!"
后人提到曹操的谋士,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可也说明了郭嘉的分量。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郭嘉之前,还有一位谋士。
他陪着曹操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期,却在曹操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离世。
他的名字,连《三国演义》都没有提及。
【四】史书寥寥,功绩难寻
关于这位谋士的记载,实在太少了。
《三国志》里提到他的地方,总共只有三处。
而且每一处都是寥寥数语,连个完整的传记都没有。
《荀彧传》中说:"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某某。
某某卒,又进郭嘉。"
就这么一句话。
连他是什么时候被推荐的,怎么推荐的,都没说清楚。
《郭嘉传》中说:"先是时,颍川某某,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早卒。
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
这段记载稍微详细一点。
至少说明了几个信息:此人是颍川人,是个"筹画士",曹操很看重他,死得早。
裴松之注引《荀彧别传》说:"某某、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裴松之是南朝宋人,给《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大量史料。
这句话出自《荀彧别传》,说明当时还有一些关于此人的记载。
可惜,这些材料大都已经失传了。
就这么点记载。
没有生年,没有卒年,连他的家世背景都不清楚。
更别说具体的事迹了。
要不是曹操那句"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这个人可能早就被历史彻底遗忘了。
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还能看出一些端倪。
"筹画士"——这个评价,说明他擅长谋划大事。
筹画,就是筹谋规划的意思。
在汉末三国时期,能被称为"筹画士"的人不多。
这说明此人不是那种出奇谋险招的战术家,而是善于布局的战略家。
"太祖甚器之"——曹操非常看重他。
要知道,曹操对人才的要求极高。
他用人虽然不拘一格,可对人才的才能要求却很严苛。
能让他"甚器之"的人,绝对不简单。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这句话更是直接表明了此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什么叫"莫可与计事者"?
就是说,没有人可以跟我商量大事了。
连郭嘉这样的天才,都无法完全替代他。
还有一点很关键:"有负俗之讥"。
这个评价,透露出此人的性格特点。
在汉末那个讲究礼法的时代,一个人被说"负俗",往往是因为他行为不拘常规,不按世俗规矩办事。
汉末士人,讲究名士风范。
要么是清谈玄理,要么是隐居山林。
像荀彧这样的名士,举止优雅,温文尔雅。
可这位谋士却"有负俗之讥",说明他不是这种类型。
这种人,要么是狂放不羁的名士,要么是特立独行的隐士。
这位谋士显然不是名士,因为名士总要留下点诗词歌赋、言论文章。
他更像是个隐士,出山前可能一直隐居在颍川,不问世事。
这种人,往往看问题更透彻,更不受世俗观念束缚。
从初平三年到建安元年,短短五年时间,曹操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几次转折。
收编青州兵,奠定军事基础。
平定兖州之乱,有了根据地。
迎奉汉献帝,掌握政治主动权。
这三件事,哪一件都足以改变三国的格局。
而这位谋士,正好陪着曹操走过了这段最关键的时期。
建安元年那个秋天,他走了。
曹操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是一个能够在迷茫时指明方向的引路人。
从黄巾之乱,到兖州争夺,再到迎奉天子,每一步都关系着曹操的生死存亡。
可这一切,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
我们只能从结果反推过程,从曹操的那句"莫可与计事者"中,去想象这位谋士的智慧和贡献。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被曹操视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为什么会在《三国演义》中只字未提?
罗贯中笔下,郭嘉、荀彧、贾诩、程昱、荀攸,哪个不是有名有姓、有事迹有故事?
可偏偏这位谋士,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是因为他死得太早,没有留下足够的传奇故事?
还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过深远,反而不够戏剧化?
抑或是,历史本就容易遗忘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从初平三年到建安元年,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这五年里,曹操从一个落魄的东郡太守,成长为掌控兖州、手握天子的权臣。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位谋士到底是谁?
他又给曹操留下了什么,让曹操在他死后多年,依然念念不忘?
【五】揭开谜底,此人何许
这位被历史尘封的谋士,名叫戏志才。
戏,读作xì,是个少见的姓氏。
志才,可能是他的字,也可能是他的名。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是颍川郡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去世。
就是这样一个连生平都记载不全的人,却让曹操在他死后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要理解戏志才对曹操的重要性,得先弄清楚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会说"莫可与计事者"?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当时曹操身边谋士如云,荀彧、荀攸、程昱,哪个不是当世奇才?
郭嘉那么厉害,为什么还无法完全替代戏志才?
荀彧那么聪明,为什么在戏志才死后,还要再推荐一个郭嘉?
答案在于,戏志才跟其他谋士不是一个类型。
郭嘉是个战术大师,擅长在具体战役中出奇制胜。
官渡之战前,他分析袁绍的"十败"。
征乌桓时,他建议轻装奇袭。
这些都是针对具体战役的妙计。
荀彧是个政治家,擅长内政治理和人才举荐。
他帮曹操稳定后方,推荐了一大批人才。
是曹操集团的"萧何"。
可戏志才不一样。
他是个战略家,看的是大方向,是整个战略布局。
收编黄巾军,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一场战斗,而是为了有一支自己的军队。
守住兖州三城,不仅仅是保住地盘,而是守住立足之本。
迎奉天子,不仅仅是捞个政治资本,而是为了日后号令天下。
这三件事,看起来互不相关,实际上环环相扣。
有了军事力量,才能守住地盘。
有了地盘,才能养活军队。
有了政治资本,才能名正言顺地扩张。
这不是碰巧,这是布局。
一个只会打仗的人,可能会抓住一两个机会。
可要连续抓住三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深远的战略眼光。
戏志才作为"筹画士",他的价值就在这里。
他不是教曹操怎么打赢一场战斗,而是告诉曹操该往哪个方向走。
曹操说"莫可与计事者",说的就是这个。
郭嘉能帮他打赢一场战斗,却不能像戏志才那样,为他指明战略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在戏志才死后,曹操虽然有郭嘉、荀攸、贾诩这些顶级谋士,却再也没有人能完全替代戏志才的位置。
【六】颍川奇士,深藏不露
要说戏志才,就不得不提颍川集团。
颍川这地方,在汉末三国时期出了一大批人才。
荀彧、荀攸、郭嘉、陈群、钟繇、司马懿,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这些人大都出自颍川,而且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颍川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是汉朝的文化重镇。
自古以来,这里就人才辈出。
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就是颍川人。
到了汉末,颍川更是成了士人的聚集地。
戏志才也是颍川人,而且是荀彧亲自举荐的。
这一点很关键。
荀彧可不是随便推荐人的。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他推荐的人,不光要有才能,还得符合他的理念。
荀彧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他推荐的人,基本都认同这个路线。
戏志才被荀彧推荐,说明他也认同这个理念。
这跟后来曹操迎奉天子的决定,有着内在的联系。
还有一点很关键。
戏志才死后,荀彧推荐的接班人是郭嘉。
郭嘉也是颍川人,而且跟荀彧关系不错。
这绝不是巧合。
颍川集团在曹操早期的崛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彧负责内政,坐镇后方。
荀攸负责军事,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郭嘉负责奇谋,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
钟繇负责外交,稳定关中局势。
这些人各司其职,把曹操集团经营得井井有条。
而戏志才,很可能是这个集团的早期核心成员,甚至可能是奠基人之一。
想想看,初平三年曹操刚到兖州时,手下除了夏侯惇、曹仁这些宗室将领,文臣谋士几乎没有。
荀彧来了,带来了戏志才。
戏志才来了,帮曹操打下了基础。
戏志才死了,荀彧又推荐了郭嘉。
这不是一个人在帮曹操,而是一个集团在支持曹操。
颍川集团为什么要支持曹操?
因为曹操有能力,有野心,更关键的是,曹操需要他们。
袁绍虽强,但手下谋士太多,颍川人去了也未必受重用。
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这些人都是袁绍的谋士。
颍川的士人去了,只能排在后面。
袁术虽有名望,但行事张扬,不是长久之计。
袁术靠的是家族势力,对外来士人并不信任。
只有曹操,既有能力,又缺人才,还愿意听取意见。
这样的主公,才值得投靠。
戏志才作为颍川集团的早期成员,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才能,更在于他是一个联系纽带。
通过他,曹操跟颍川集团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通过他,后来的荀攸、郭嘉、陈群、钟繇,才会陆续加入曹操阵营。
从这个角度看,戏志才对曹操的贡献,远比史书记载的要大得多。
他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是曹操与颍川士族建立联系的桥梁。
没有戏志才,曹操可能拿不到颍川集团的全力支持。
没有颍川集团的支持,曹操的崛起之路会艰难得多。
【七】战略布局,高瞻远瞩
戏志才死后,曹操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戏志才活着的时候,曹操都做成了哪些事。
初平三年,曹操击败黄巾军,收编青州兵。
这支军队成了曹操军事力量的基础,没有它,后来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青州兵虽然是黄巾军改编而来,可经过曹操的整顿和训练,战斗力并不弱。
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青州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平四年到兴平二年,曹操跟吕布在兖州鏖战两年,最终击败吕布,彻底掌控兖州。
这是曹操的根据地,没有兖州,曹操就还是个到处流浪的小军阀。
兖州不仅是曹操的根据地,更是他日后争霸天下的跳板。
向北可以威胁袁绍,向南可以进攻荆州,向东可以图谋徐州。
建安元年,曹操迎奉汉献帝,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曹操政治上的最大资本,没有天子,他就无法压制袁绍、袁术这些大诸侯。
迎奉天子后,曹操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
任何军事行动,都可以打着天子的名义。
这三件事,看起来互不相关,实际上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青州兵是军事基础,兖州是地盘根基,迎奉天子是政治资本。
军事、地盘、政治,这三样东西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有了军事力量,才能守住地盘。
有了地盘,才能养活军队。
有了政治资本,才能名正言顺地扩张。
更重要的是,有了天子这张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靠。
这不是碰巧,这是战略布局。
一个只会打仗的人,可能会抓住一两个机会。
可要在短短五年内,连续抓住三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这三个机会还相互配合、相互支撑,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而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戏志才作为"筹画士",他的价值就在这里。
他看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负,而是整个天下的大势。
他给曹操规划的,不是如何赢得眼前的战争,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天下霸主。
收编黄巾军时,别人看到的是三十万乱民,是烫手山芋。
可戏志才看到的是三十万兵源,是打造精锐部队的基础。
守住兖州三城时,别人想的是保命要紧,能守一天是一天。
可戏志才想的是以此为根基,徐图恢复,最终夺回整个兖州。
迎奉天子时,别人担心的是天子不听话怎么办,养活朝廷要花多少钱。
可戏志才看到的是政治上的制高点,是号令天下的资本。
这种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在那个乱世中极为罕见。
大部分人都在为眼前的生存挣扎,为一城一池的得失争夺。
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看得更远的人。
戏志才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教曹操怎么打赢一场战斗,而是告诉曹操该往哪个方向走。
他不给曹操出奇谋险招,而是为曹操规划长远的战略布局。
郭嘉虽然厉害,但他擅长的是战术层面的奇谋。
官渡之战时,他分析袁绍的弱点。
征乌桓时,他建议轻装奇袭。
这些都是针对具体战役的妙计。
可战术再精妙,也要服从战略。
如果战略方向错了,战术再好也没用。
这就是戏志才和郭嘉的区别。
一个负责战略,一个负责战术。
两个人本该是黄金搭档,可惜戏志才死得太早,两人没能并肩作战。
曹操说"莫可与计事者",说的就是这个。
他不是说郭嘉不如戏志才,而是说郭嘉不能完全替代戏志才。
战术大师可以有很多,可战略家却可遇不可求。
【八】演义不书,实有深意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国演义》里只字不提戏志才?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
罗贯中写书,要考虑的是故事性、戏剧性,而不是史实的完整性。
戏志才的问题就在这里:他太"平淡"了。
郭嘉有"十胜十败"论,有"料敌如神"的传奇故事。
荀彧有"王佐之才"的美誉,有"吾之子房"的评价。
贾诩有"毒士"之称,有各种阴谋诡计的精彩桥段。
可戏志才呢?
他是个"筹画士",擅长的是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这种事,不像打仗那么激烈,不像奇谋那么精彩,甚至连评价都比较抽象。
你很难用几个具体的故事,来展现一个战略家的才能。
更关键的是,戏志才死得太早,没有留下足够的传奇事迹。
郭嘉虽然也死得早,但他死前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参与了官渡之战、平定河北、远征乌桓这些大战役,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可戏志才呢?
他活着的时候,曹操还在为兖州挣扎。
虽然收编了青州兵,虽然守住了三座城,虽然击败了吕布,可这些事迹,要么不够戏剧化,要么不够有名。
而且,戏志才做的很多事,都是在幕后。
战略规划这种事,不像打仗那样直观,不像奇谋那样惊艳。
一个谋士在幕后筹划,最后曹操在前台执行,功劳自然都记在曹操头上。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要塑造的是一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郭嘉的"鬼才",荀彧的"王佐",贾诩的"毒士",每一个都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可戏志才的特色是什么?
"筹画士"?
"有负俗之讥"?
这些评价太抽象了,不够具体,不够生动。
对于小说来说,这样的人物很难写。
你没法用几个具体的情节,来展现他的才能。
你也没法用几句对话,来塑造他的形象。
所以,罗贯中选择了放弃戏志才,转而把笔墨集中在那些更有"故事性"的谋士身上。
这不是说戏志才不重要,而是说《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有自己的取舍标准。
那些平实做事、默默付出的人,往往就这样被忽略了。
可历史不会忘记。
《三国志》里虽然对戏志才的记载很少,可那句"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却永远镌刻在史册上。
这句话,不仅仅是曹操对戏志才的怀念,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见证。
从初平三年到建安元年,短短五年时间,曹操从一个东郡太守,成长为掌控兖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这五年里,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有多少生死攸关的决策,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可我们知道,在这五年里,有一个人一直陪在曹操身边。
他不是最勇猛的将军,不是最儒雅的文臣,也不是最聪明的谋士。
他只是个"筹画士",做着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事。
他叫戏志才。
一个被《三国演义》遗忘的名字,却是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
那些站在台前的人,往往名垂青史。
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却容易被遗忘。
可真正的历史,不应该只记住那些最耀眼的人。
那些在幕后筹谋,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同样值得铭记。
戏志才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需要《三国演义》的赞美,因为真正的历史,已经给了他最高的评价。
曹操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这句话,比任何赞美都重要。
建安元年的那个秋天,戏志才走了。
他走的时候,曹操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青州兵刚刚收编不久,兖州的局势刚刚稳定下来,汉献帝刚刚到许都。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戏志才离开了。
曹操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谋士,更是一个能够在迷茫时指明方向的引路人。
从黄巾之乱,到兖州争夺,再到迎奉天子,每一步都关系着曹操的生死存亡。
可每一步,戏志才都在曹操身边,为他筹谋,为他规划,为他指明方向。
戏志才死后,曹操虽然有了郭嘉、荀攸、贾诩这些顶级谋士,可再也没有人能像戏志才那样,为他规划长远的战略布局。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曹操会在戏志才死后写下那句话:"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不是说其他谋士不行,而是说戏志才的位置,无人能够替代。
战术大师可以有很多,可战略家却可遇不可求。
能在乱世中看清方向,能在迷茫中指明道路,这样的人,万中无一。
戏志才就是这样的人。
他虽然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没有留下传诵千古的故事,甚至连确切的生卒年都没有留下。
《三国志》里关于他的记载,少得可怜。
《三国演义》里,更是只字未提。
可历史不会忘记。
那句"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永远镌刻在《三国志》里。
这句话,不仅仅是曹操对戏志才的怀念,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见证。
从初平三年到建安元年,短短五年时间,曹操从一个东郡太守,成长为掌控兖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这五年里,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有多少生死攸关的决策,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可我们知道,在这五年里,有一个人一直陪在曹操身边。
他不是最勇猛的将军,不是最儒雅的文臣,也不是最聪明的谋士。
他只是个"筹画士",默默地为曹操筹谋,默默地为曹操规划,默默地为曹操指明方向。
他叫戏志才。
一个被《三国演义》遗忘的名字,却是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一个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的人物,却改变了整个三国的格局。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
那些最耀眼的人,往往名垂青史。
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却容易被遗忘。
可真正的历史,不应该只记住那些最耀眼的人。
那些在幕后筹谋,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同样值得铭记。
因为正是这些人,才真正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戏志才就是这样的人。
他不需要《三国演义》的赞美,因为真正的历史,已经给了他最高的评价。
曹操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这句话,比任何赞美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