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1 15:04点击次数:202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随着财政部将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分配至各省市,看到多地明确提出部分专项债用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这场被列为重点工作的清欠行动,正为长期被拖欠账款的企业带来希望。但专项债资金如何在众多需求中合理分配?企业最终能收回多少欠款?这些问题仍待观察。
一、拖欠企业账款清欠:一场迟到的“及时雨”
1.政策破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消化拖欠企业账款”列入三大用途之一。随着财政部将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分配至各省市,地方密集调整预算报告,多地明确提出部分专项债用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
2.现实困境。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工程项目已完工多年,有的已完工五年甚至十几年,而建设资金普遍由企业垫资实施,政府长期拖欠企业工程款,导致项目实施企业又拖欠材料供应商材料款和农民工工资,导致项目涉及上下游企业普遍陷入困境,有的企业已倒闭,这直接对经济发展、就业等带来影响。拖欠农民工工资,又直接影响农民工家庭生活,影响政府信誉。
面对这样的困局,现实的困境首先是优先级的博弈。专项债同时承担着基建投资、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任务,某地级市财政局干部坦言:“能分给清欠企业账款的资金不会超过20%,要先保重点项目续建”,这就意味着,历史拖欠的企业账款难以保障全额兑付,企业也可能只能拿到部分欠款。
其次是账款认定复杂。目前,一些企业历史欠款还未审计完,新旧欠款叠加增加清偿难度。
二、企业能拿回多少钱?三个关键变量
1.偿还顺序的“隐形规则”。民生相关企业(如农民工工资担保项目)可能会优先获得更高比例的清偿。
2.普通供应商估计会分期兑付。估计可能首期兑付约30%,剩余部分“视财政状况逐步解决”。首期也不知道能兑付多少?剩余部分要拿到更是个未知数。这就是许多企业不抱有希望的主要原因。
3.地方财政的“缓冲策略”。多地采用“债换债”模式,也就是用新发行专项债置换高息城投债,腾出资金支付欠款。但某券商分析师指出:“这种操作可能造成新的偿付风险”;企业的自救之道,可及时在“全国中小企业款项拖欠投诉平台”登记债权,联合行业协会申请将欠款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三、更深层的考题:如何走出“清欠-再欠”循环?
1.制度补漏。某地已试点“政府采购预付款保函”,要求财政项目按进度支付30%预付款;还有某地将拖欠清偿率纳入官员考核指标。
2.企业的生存智慧。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企业谨慎或是不承接政府类项目的情况,就连农民工都不愿意到政府项目工地打工,原因就是怕拿不到钱,这值得我们深思。
专项债清欠不是终点,而是重塑政商诚信的起点。专项债清欠行动迈出了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一步,但建立长效健康的政商合作机制,仍需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当每一笔欠款得到兑现,都是对市场诚信体系的有力支撑。#地方密集发行专项债偿还企业账款#
上一篇:汪云:新中国首位女专机机长
下一篇:减肥加盟行业前景及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