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普京杀人诛心,邀请外国记者去看看,乌克兰不承认目前战况

发布日期:2025-11-22 07:32点击次数:139

不过,这个“开放姿态”的背后,暗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警示。普京的意思大概是希望到时候不要出现无人机掉落,以免被归咎于俄方,他借机对泽连斯基施加压力。如此一来,难免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普京的“攻心”策略呢?

普京这招算是布的一个难题,实际上就像个没法解决的选择题,让基辅不得不往里跳。不管乌克兰怎么回应,最终都免不了在舆论上吃亏。

要是答应让记者进去,那就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默许了“上万人被包围”的这个事实。对于战场上的士气和国际社会的信心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要是反对的话,俄方的宣传工具立马就会把乌克兰描绘成一个无情、冷血的国家,“为了脸面不在乎士兵的生死”。这正是普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他在医院里提到“无人机”的那段话,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这其实是一种事先安排好的辩解,为今后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找好了借口,让整个事情的讲述权,从一开始就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那所谓的5到6小时“停火窗口”,其实也不是出于好心。这更像是个导演在精心掌控拍摄时间和场地,就像一位英国传媒人担心的那样,记者们看到的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战场,而是一个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的“舞台”。

想象一下,任何从现场带出去的中立镜头,哪怕仅仅是一张照片或者一段简短的视频,都难逃俄罗斯信息机器的二次加工。要知道,俄罗斯每天在社交平台上发出大约3.2万条消息,汇聚成一股庞大的“信息洪流”。这些画面经过精心剪辑和解读,最终都只会支持一个早就定好的结论:“乌克兰末日要来了”。

这套组合拳打得挺准的:一方面是在对外制造不安,让西方的盟友对乌克兰的战斗力产生动摇,加快“乌克兰疲劳症”的扩散;另一方面是在国内直接削弱乌军在前线的抵抗意志。这一切和俄方声称“已经有被包围的乌军表现出有条件投降的意愿”配合得天衣无缝。

为了让这种心理压力达到峰值,普京还专门提到了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战役。这无疑是在用过去的经历提醒基辅:是时候再次做出那个“艰难的抉择”了,这个决定,就是投降。

不过,俄罗斯那份看似“善意满满”的邀请,几乎瞬间在国际社会土崩瓦解。乌克兰坚决否认,西方主流媒体也都变得非常谨慎,大家都明白一个是:信任,早就没影了。

这种不信任,深深根植于惨痛的历史教训里。乌克兰外交部发言人泰熙在提醒记者时,直指2014年的伊洛瓦伊斯克事件。当时,俄方也承诺开“人道主义走廊”,结果却变成了乌军撤退的陷阱,甚至演变成了一场屠杀。用泰希的话讲,那简直就是“骗局的血迹”。

就在2022年,CNN的记者曾在赫尔松附近一条所谓的“安全通道”遇到炮火袭击。这一血淋淋的教训让我方媒体如BBC、CNN这些大牌不得不格外小心,明白只要一不留神,自己就可能变成俄罗斯宣传机器的帮凶。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俄罗斯的这个提议也站不住脚。要想真正建立个“人道主义通道”,必须让交战的双方达成一致,而且还得有联合国或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这些中立的第三方来监督。而普京单方面声明,既没有得到乌克兰的同意,也没有国际组织的介入,在法律上完全算不上有效。

乌克兰的反应也挺直接的。基辅明确提醒大家,未经乌克兰政府批准,任何进入俄占领地区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这一招直击法律底线,意在杜绝记者进入的各种途径,彻底堵住可能的渠道。

多年的战火锻造了乌克兰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以前有士兵在社交平台晒自拍,结果泄露了位置,被炮火击中,真是血的教训。早在2015年,他们就成立了专门的“网络战队”,来应对这类数字战场上的威胁。

泽连斯基总统每天通过视频讲话,在海内外精心营造一种“士气振奋和正义感”的强烈故事。他的一段视频曾突破5亿的观看次数。俄罗斯的核心目标,就是想用一种“眼见为实”的画面,彻底打破和削弱乌克兰辛苦构建的叙事优势。

俄罗斯这场信息战之所以能打得这么有震撼力,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背后支撑的,是乌克兰在东线战场上遇到的那种硬核军事形势。正是这残酷的现实,给了俄方“包围”说法一种非常靠谱的依据。

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报告说,他们在两个要紧的地点都搞出了包围圈。一个是在哈尔科夫州的库皮扬斯克附近,那里大概有五千乌军。另一个是在顿涅茨克州向红军城方向,也就是波克罗夫斯克那边,人数大约五千五百人。俄方还放出了卫星图,宣称已经拼出了个严密的封锁圈。

这两个地点,可以说是乌克兰东部防线上的“死角”,关键关卡。

库皮扬斯克,可说是乌军北线的补给重地,也是连接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的重要纽带。俄军声称已经把奥斯科尔河上的关键渡口拿下,切断了乌军的后勤线路。

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在顿涅茨克方向,扮演着铁路的重要枢纽和桥头堡的角色,现在更是乌方在这个州的行政中心。据俄军报道,他们已经控制了这座城70%的面积,城里那场巷战打得相当激烈,几乎已到了刺刀肉搏的份上。

要是这两个重要据点丢了,后果那可不敢想呀。乌克兰东线的补给线一旦被断,防线的深度就会变得紧缩的厉害,像恰西夫亚尔、斯拉维扬斯克这些大城市都可能直接陷入俄军的包围圈,结果一串骨牌似的崩塌,局势就会变得更加糟糕。

战场上的紧张气氛跟乌克兰内部外部的难题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共振的状态。

乌克兰内部,人口从战前的4300万大幅减少到大约2800万,经济也缩减了30%,农业方面遭受了巨大打击。到了2024年,预算中有70%都用在了战争上,国家财政几乎要靠西方的援助来维持。前线的兵力依旧吃紧,有军官和士兵向媒体吐露心声,说他们被政治因素牵着走,不得不坚守一些根本守不住的地区。

更糟糕的是,秋冬的寒流就要来了,对那些补给不足的部队来说,简直就是致命一击。

而在外头,西方的帮扶也越来越少了,不管是欧盟还是美国,支持的钱都在往下掉。美国那边“乌克兰疲劳”情绪不断升温,超过一半的人觉得对乌克兰的援助太多了。乌克兰预估到2025年,资金缺口可能高达150亿美元。

正是这些真实的战场走势和乌克兰的整体难题,才让普京有底气敢向全世界发出“采访邀请”。就算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虽说坚决否认“包围圈”,但也承认波克罗夫斯克地区的局势“相当复杂”。这么一说,实际上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异常艰难,也让俄罗斯的说辞听起来更有说服力。

俄罗斯这波“采访邀请”嘛,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教科书般的现代混合战操作。

它用个看上去挺开放的提议包装,精准击打国际社会原本就脆弱的信任防线,而这招的底气,主要还是靠背后冰冷的军事实力和乌克兰现在血流成河的尴尬局势。

这场经过细心布局的博弈里,“真相”早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它被“策划”过,也被润色过,彻底变成了推动战争目的的工具。

到头来,不管记者们是否真的走进了那片引发争议的区域,普京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他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乌克兰抵抗力、未来走向,甚至西方援助价值的巨大疑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