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高考大冤种”、“穷的稳定”,河南被误解千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07-17 13:08点击次数:187

河南被误解千年的真相!3000 年辉煌到 800 年衰落,全因这地形太绝

要回答什么是河南,是异常困难的。

虽然它拥有众多的标签,却没有一个能相对全面地概括。久而久之,在大多数人心里,它不再是一个特质鲜明的身份,就如同它所处的位置,不南不北、不偏不倚,相当中庸。

不过在更为宏大的、时间的尺度之上,河南却有着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你会发现,如果从夏朝算起,河南经历了长达3000年众星拱月式的辉煌;而从北宋靖康之难算起,河南又经历了长达800年断崖式的跌落。

正所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放眼全国,再没有一个省份像河南这样,曾经极度辉煌,又曾经极度衰落。

它跌落得,如此突然,如此深重,如此漫长,以致于后人对它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而真实的河南,反倒变得面目不清。

就比如许多人认为河南只是一片平原,殊不知它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从高空俯瞰,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44%以上可谓是一半山地、一半平原。而这一地理特征,也正是回答“什么是河南”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尝试,拆开这片土地,重新解构河南。此时你会发现,大地之上的一次次,造山造水,不但塑造了,山川胜景,更是接连,创造了一段段,历史奇迹,最终将这片土地,推向辉煌的顶点,甚至直接,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而这第一段奇迹,当属河南的嵩山时代,

中岳嵩山在四周平地上显得尤其高大突兀,而能这样平地造山,必然具有行星之力。

数亿年以来,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板块,持续地碰撞、挤压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

其中就在今天的中国中部,地表褶皱隆起,又在漫长的岁月中饱经风霜雨雪的侵蚀,最终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1000km的大型山脉——秦岭。

它的东端,深入到河南西部,其间包括崤山,还有熊耳山以及伏牛山、嵩山等一连串的山脉。

而其中的嵩山一带,尤为特别,从山地以及丘陵,到台地还有平原,各种地貌均有分布,土质较为松散且肥沃,这既有利于开垦,又便于耕种。这里也曾是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较为适宜,雨水也较为充沛。再加上它居于中间的位置,更利于四方文化的交流与汇聚。因此恰恰是在这儿,即将点亮华夏文明的一盏明灯。

就在嵩山北部的双槐树村附近,曾经诞生过一个古国。它的都城中央,矗立着中国已知最早的宫殿。它的人民,通过养殖,蚕宝宝可能早已身穿丝绸。我们至今无法得知,这个古国真正的名字,只能根据它地处,伊洛河与黄河交汇之处,称它为河洛古国。但它的成就,显然已越过,蛮荒在距今5300年前,很有可能是黄帝时期的都城。

而千余年后,在嵩山西北部的二里头村附近,又有一批先民,建都立国。他们的宫殿,坐北朝南,中轴对称,这开启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宫殿形式的先河。他们也开始用青铜器铸鼎,用2000多片绿松石,将其镶嵌成,龙的图腾。如果要问他们是谁,他们极可能,自豪地称自己为“夏人”。华夏之“夏”终究有了其名。

此后在嵩山周边,更加宏大的、更加先进的都城先后崛起。修建它们的是中国第二个王朝——商。商人们建起高大的城墙,宽阔的车行道以及十字路口,甚至用陶水管铺就了供排水系统,让人很难想象,这是距今3000年前的创造。

就这样以嵩山为中心的土地,见证着中华5000年迈入了文明的大门。而接下来,更加恢宏的时代将由另一座山脉开启,它就是太行山。

这座恢宏的山脉,同样诞生于,那段恢宏的造山运动。故事发生在,它东部数千公里之外,茫茫海面下,巨大的太平洋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下俯冲,在板块内部,引发了剧烈的地质活动。大陆的一侧,不断隆升,形成了今天的山西高原;另一侧则相对沉降,加上其他小板块的共同作用,长约400km的太行山,全面隆起。

这样的造山过程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侧,出现了极为陡峭的丹崖绝壁。

它们山势宏伟,壁立万仞,人称断块山,高大的山体拦截水汽,形成丰沛的降水,加上石灰岩中的裂缝和溶洞,又可以储存水分。

这使得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当河流裹挟着历史泥沙冲出山谷,便在山脚堆积成一个扇形的台地,视为冲积扇。

其中的扇缘部位,坡度较为平缓,土质十分肥沃,水源也很充足,是极为绝佳的栖息之所。

正是在这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既有文献记载,又有考古印证的伟大都城——殷墟出现了。迁都于此的商人,即将创造出一个高度发达的王朝。

这个王朝的都城里,设有专门的制骨作坊,还有制玉作坊,以及青铜铸造工坊。这些作坊把动物骨头、玉石以及矿石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实用的日常用品,精美的装饰品,演奏用的乐器,作战所用的武器,饮酒用的酒具等等。其中就包含了中国现存最重的一件青铜器——后母戊鼎。

如此强大的生产力,让商王的妻子可以在墓中拥有400多件青铜器、500多件骨器、700多件玉器等。而王的墓葬面积往往是他们妻子的五倍以上,可以想象,倘若未被盗掘,将是何等的震撼人心。

不仅如此,这个王朝,也创造了,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

近5000个文字被刻在15万片龟甲和兽骨上,相较之下,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里也不过收入汉字1万余个。

在这些甲骨上,商人将他们的天文历法、征伐田猎、农牧祭祀一一记录,将他们的生老病死、夫妻恩爱一一展现。

这让今天的我们得以穿越数千年,看到一个古老王朝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让我们的历史得以真正代代相承。

再后来这片地区,先后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国家的都城,此乃河南的太行山时代。

而在这前后,就在嵩山所处的大秦岭山地,已经敲响了又一个时代的故事。

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有两处格外显眼的凹陷,一处是由秦岭,崤山和大别山西共同围合而成的南阳盆地,这里不单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西汉时全国的六大都会之一。

而另一处则是大名鼎鼎的洛阳盆地。

盆地周围发源于群山之间的伊河、洛河等百余条河流,经年累月的冲刷沉积,形成远比单个冲积扇更大、更深厚的冲击区域,是为冲积平原。平原之上,不仅地域广阔,水系纵横,四周又有群山围合,可以御敌于外,极其适宜人类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的视角之下,洛阳盆地,以及嵩山一带地处疆土的中原,号为“天下之中”,得以连接四方。可谓是“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

西周王朝把都城建在关中之后,还是决定,在洛阳建造东都。相传代表王权的九鼎就安置,在这里这就是“定鼎中原”这一说法的出处。接着周天子毅然把都城迁到了洛阳,由此开启了,延续五百多年的东周王朝。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东汉、曹魏、西晋依次,将都城定在了洛阳;北魏也把都城迁到了洛阳。隋炀帝和唐高宗先后,把洛阳当作东都。等到武则天统治的时候,洛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巅峰,成了一座,有着极高地位和尊崇象征的“神都”。

从夏商时期到五代,先后总共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这历经1500多年的历史,让洛阳变成,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都城之一。它有中国第一座由官府开办的寺庙,留存着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高塔,还拥有全世界造像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两千多公里长的人工运河,和丝绸之路一起,连接四面八方的商贸,聚集天下的货物,使洛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商业中心。

不仅如此,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老子、庄子创立道家思想,张衡改进浑天仪,蔡伦改进造纸术,曹植的辞赋、杜甫的诗篇、韩愈的文章、吴道子的画作,也如满天星斗一般璀璨闪耀。此时的洛阳,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洛阳,一个万国来朝的洛阳,一个令无数人念念不忘的洛阳。

这样这就是古代河南的巅峰了吗?当然不是。在三个山岳时代之后,真正的鼎盛时期也将到来,这就是河南的大平原时代。

这次出场的主角,不再是山岳,而是一条大河。

数百万年前,由于一众山脉的阻挡,东流的河水,只能在太行山西侧,聚成大湖。直到一条向西溯源侵蚀的河流,率先切穿秦岭崤山,形成今天的三门峡,才让原本的湖水,喷薄而下,一泻千里,直至大海。年轻的黄河,就此形成。

冲出群山封锁的黄河,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广阔的舞台。

它北夺海河、南侵淮河,黄河每年可携带数亿到十数亿吨的泥沙,在它和其他江河的共同冲刷下,一个超大型的冲积平原诞生。

它横跨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七省市,一望无垠,广袤千里。

其中河南的部分更是肥沃之地,这里既有天然的河道,又有人工开凿的运河,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发达的水运网络。

而到了北宋时期,作为东京的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不仅取代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是在一众运河的加持下,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多繁华呢?即便一卷5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也只能展现其中一角。

这座城市,一改汉唐时期的都城规制,商店、饭庄、酒楼遍布街道,一些店家,张灯结彩,通宵营业,中国人的夜生活,第一次如此繁华。市民们在街市中,购物消费,在勾栏瓦舍中,观看演出,在饭局上,觥筹交错,甚至还有外卖小哥,提供外送服务。

这一时期,这座城市的总人口,或许已高达150万,它是中国历代古都之中最为突出的,远远超出了汉唐时期的长安城以及明清的北京城。也唯有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才能够以“东京梦华”来进行形容。

不过大平原时代的最高成就,却并非一城一地之发展,而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引领整个宋代的物质和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时期绝无仅有之高度。

北宋那个时候,全国的粮食产出量、财税的收入以及货币的铸造量,都比唐代要多很多很多。整个社会的商业方面的文明慢慢变得繁荣起来,并且出现了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比较少见到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工商税所占的比例超过了农业税。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挥毫泼墨,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柳永、晏殊等人留下千古名篇,宋徽宗的瘦金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无一不是传世千年。

正如佛学大师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就是河南的大平原时代。

到这儿嵩山、太行山、大秦岭以及大平原的时代依次开始,最终造就了一个完整且明晰的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20多个朝代,曾于此建都,近一半的皇帝,曾于此处执政,河南亦因之,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尽管宋代之后,这片土地,渐渐远离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且在一次次战火与天灾中,日益走向衰落,不过即便处于衰落时期的河南,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因为每当战乱灾难发生,人们四散逃离中原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如今我们有不计其数的历史典故源自河南,至少1834个汉族姓氏起源于河南。

我们熟知的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就有912人来自河南,位列各省第一。

而全国各地的道路、村镇、江河等等,至今仍有众多与洛阳有关的地名。

这就是这片中原大地的故事。它诞生于数亿年以来的大地塑造之中,孕育了数千年之久的文明之光,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今日中国的人口与文化格局。可谓是既造山又造水,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中华。

尽管在岁月无情的洗礼下,历史的记忆大多已成碎片,过去的辉煌大多已只剩断壁残垣,但这片土地上的兴衰与荣辱,早已刻在了它的青山之上、江河之间,与山河的故事融为一体,共同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河南。

纵使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只要青山不改、江河依旧,这段故事就会如岁岁年年开封的牡丹一样,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永远存在、永远鲜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