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1 18:47点击次数:125
1950年11月的朝鲜,冷得能把人骨头冻裂。
志愿军连长黄万丰带着队伍在雪地里摸黑行军,棉鞋早就冻成了铁疙瘩,踩在雪上咯吱作响。
突然废墟里传来一阵哭声,扒开烧焦的房梁一看,一个五六岁的小丫头蜷在父母尸体旁,脸蛋冻得发紫。
"这娃咋整?咱可是要去打1224高地的。"副连长搓着手直发愁。黄万丰二话不说解下棉被裹住孩子,小丫头抓住他的手指就不哭了。炊事班长老王舀了勺面糊,孩子饿得直舔碗底,战士们都说这丫头命大,挨了轰炸还能活下来。
夜里行军最遭罪,黄万丰把小丫头揣在怀里,通讯员举着树枝挡风雪。这丫头叫娇静子,跟着部队走了三天就发起高烧。卫生员翻遍药箱只找出半片退烧药,黄万丰碾碎了化在水壶里,托着她脖子一点点喂下去。全连战士都疼这孩子,有人拆了唯一完好的军裤改小棉袄,炊事班扒开雪地挖草根煮粥。
长津湖那场仗打得惨啊,零下四十度,枪栓都冻住了。黄万丰带着队伍冲锋前,特意交代炊事班:"这孩子比粮食金贵,敌机来了先抱她进工事。"等打完仗回来,看见娇静子坐在筐里啃烤土豆,他赶紧把缴获的奶油饼干塞进孩子嘴里,小丫头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1952年开春,娇静子突然蹦出一句"阿布吉",朝鲜话里是爸爸的意思。黄万丰手里的扁担咣当掉地上,这个在战场上炸坦克都不眨眼的汉子,眼眶一下子就红了。他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丫头,再叫一声?"全连战士都乐了,说连长这是捡了个亲闺女。
好景不长,部队接到回国命令时出了岔子。师部红头文件写得明明白白:严禁带朝鲜籍人员回国。黄万丰半夜闯进团部,声音都在发抖:"政委!这孩子没爹没娘啊!"政委把文件拍在桌上:"老黄!这是军委的死命令!你想上军事法庭吗?"
他琢磨着把小丫头藏炮车里带走,跑去一看心就凉了半截。那铁疙瘩密封得像罐头,汽油味呛得人头晕,孩子肯定撑不到鸭绿江。最后只能托付给朝鲜人民军一个女军官,那人的丈夫也牺牲在长津湖。交接那天,炊事班用最后一点油炒了三个鸡蛋,娇静子却踮着脚把碗推回来:"阿布吉,我们一起吃!"黄万丰一把抱住孩子,泪水把军装肩章都打湿了。
回国后黄万丰才听说,其实规定里有个补充条款,"特殊情况经批准可随行"。他在营房摔了搪瓷杯,碎片划破手掌。要是当初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带孩子回山东老家了。
1982年去朝鲜访问时,黄万丰口袋里一直揣着张老照片。战地记者拍的,竹筐里的娇静子正咧嘴笑着啃饼干。朝鲜领导人接见时,翻译小声问老英雄有什么心愿,他看了眼代表团团长严肃的眼神,最终只说了一句"中朝友谊万古长青"。
2001年深秋,青岛干休所的病房里飘着《金日成将军之歌》的旋律。老人让儿子找出铁盒里的军功章,最底下压着那张泛黄的"全家福"。他要把存款寄给朝鲜红十字会,儿子小声提醒:"爸,没地址没姓名啊。"老人愣了半天,手指摩挲着照片边缘,那地方早被摸出了毛边。窗外一片落叶打着旋儿往下掉,就像当年他离开时踩碎的那片冰凌。
收音机里还在放着歌,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突然剧烈波动起来。这个曾经在长津湖抱着炸药包冲向坦克的老兵,临终前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个雪地里捡来的朝鲜丫头。
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