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13:56点击次数:129
作战指挥中心建设改造工程是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公开招标信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作战指挥中心建设呈现出技术集成度高、区域协同性强、安全标准严等特点,正逐步构建起全域联动、智能高效的指挥体系。在中央层面,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某部作战指挥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公开招标公告》(项目编号:2025-JK01-001)显示,该项目预算金额达3.2亿元,重点建设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三维战场态势感知平台和抗干扰通信网络。技术规范要求系统响应时间不超过0.5秒,支持1000个以上终端并发操作,具备量子加密通信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招标文件特别强调需采用国产化软硬件,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要求达到100%,反映出国家在关键领域强化自主可控的战略导向。省级作战指挥中心建设同样加速推进。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显示,该省正在实施"智慧边海防指挥系统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包含四大子系统:一是多源情报融合分析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等数据;二是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指挥链路的毫秒级响应;三是虚拟现实模拟训练系统,支持100人同时开展沉浸式演练;四是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包括电磁屏蔽机房、应急供电系统等。该项目特别要求承建单位具备涉密信息系统集成甲级资质,且核心技术人员需通过政治审查。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新一代作战指挥中心呈现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唐山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公布的《战术级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显示,系统将部署深度学习算法,能自动识别战场目标并生成打击方案,决策效率提升60%以上。其次是异构系统融合。张家口市发布的《联合作战指挥平台升级项目》要求新系统能兼容26种不同制式装备,实现陆、海、空、天、电多维数据无缝对接。第三是韧性抗毁设计,多个项目招标文件均明确提出"去中心化"架构要求,单个节点损毁不影响整体系统运行。在建设标准方面,近期项目普遍参照《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要求》(GJB 2025-001)执行。该标准对指挥中心的电磁防护、抗震减灾、信息安全等提出严格要求。如石家庄某指挥所改造项目技术规范显示,建筑需达到抗9级地震标准,机房电磁屏蔽效能不低于80dB,且设置生物识别、电子围栏等五重安防体系。这些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国作战指挥中心建设进入规范化、体系化新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指挥中心建设正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保定市"城市应急与国防动员联合指挥平台"项目创新性地实现了民参军技术转化,将交通监控、气象预警等民用数据纳入作战指挥体系。该项目建成后,战时能快速转换为军事指挥节点,平时则用于城市应急管理,这种平战结合模式获得军委机关高度认可,已在多个试点城市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多个项目配套培训子系统招标文件显示,新型指挥中心操作员需掌握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多源信息研判能力,平均每天要处理200条以上情报数据;二是人机协同决策能力,能够有效运用智能辅助系统;三是应急处置能力,要求在30秒内完成预案调取与指令下达。为此,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已开设"智能化指挥决策"专业方向,年培养专业人才超500人。从建设模式看,当前呈现三大创新特点:一是采用"研建一体"模式,如某战区指挥中心项目将30%经费用于持续技术升级,确保系统始终保持领先水平;二是推行"模块化建设",邯郸某项目采用可扩展架构,后续只需增加功能模块即可实现系统升级,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建立"使用反馈机制",承建单位需派驻技术团队伴随保障,收集作战部队使用意见并持续优化系统。在安全管控方面,近期项目普遍构建了"三位一体"防护体系:物理层面采用全封闭建设,设置防爆墙和伪装设施;网络层面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量子加密"组合防护;管理层面实行双人双密制度,所有操作留痕可追溯。某项目验收报告显示,系统成功抵御了日均3000次以上的网络攻击,安全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展望未来,随着5G专网、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应用,作战指挥中心将向"虚拟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正在规划中的"下一代智能指挥系统"项目显示,2026年前将重点突破群体智能决策、战场元宇宙构建等关键技术,届时指挥效率有望再提升一个数量级。可以预见,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我国国防指挥体系将实现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历史性跨越,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