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1 09:10点击次数:173
"房价再降30%也卖不动,首付降到10%仍无人问津"——当下楼市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 清华大学李稻葵提出的"三四百亿激活论"与住建部"好房子"理念形成奇妙呼应,这场涉及6亿城镇居民的住房体系重构,究竟需要怎样的政策组合拳?
楼市困局的核心矛盾
当前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撕裂格局。一方面,陕西某县城积压5年库存的楼盘杂草丛生,20家百强房企接连债务违约;另一方面,上海10万+/㎡豪宅开盘即罄。易宪容指出,这种"卖不掉买不起"的困局本质是刚需断层与房企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5年县城人口净减300万,25%县级政府出现财政亏空。房企开发贷、销售回款双受阻,形成"降价-资产缩水-债务恶化"的死结。李稻葵建议将半数滞销房转为保障房,这正是破解供需错配的关键切口。
双轨制改革的国际镜鉴
新加坡组屋覆盖80%居民的成功经验表明,住房市场需要"两条腿走路"。我国"十四五"规划650万套保障房目标中,深圳长圳项目已提供1.2万套共有产权房,武汉更将商办库存改造为长租公寓,出租率提升20个百分点。
但德国住房合作社的非营利模式提醒我们:地方财政亏空与专业运营能力不足是现实短板。北京东坝科技住宅地块流拍事件,暴露出保障房用地与商品房用地的博弈难题。
政策组合拳的破局逻辑
金融工具方面,4700亿专项债收储土地与公积金贷款额度翻倍(60万→120万)形成流动性双驱动。武汉"商改住"新政与广州取消限购(二手房成交+18%)则显示行政松绑的边际效应。
技术赋能成为新亮点。万科泊寓采用BIPV技术使租金收益达4.2%,杭州亚运村健康住宅出租率高出普通房源32%。这些创新证明:居住价值重构比单纯降价更重要。
实施难点与风险预警
土地财政依赖仍是最大掣肘。郑州"国企收旧换新"模式虽好,但德国4倍房价收入比的红线在我国多数城市仍难实现。新市民支付能力不足问题突出,需配套收入保障政策。
更需警惕的是保障房"重建设轻运营"倾向。李稻葵特别强调:"即使有钱,能把保障房经营好的地方也不多,这需要专业管理和多年经验。"
重构楼市生态的长期路径
保障房只是"稳定器"而非万能药。真正破局需要三管齐下:通过房企"白名单"化解烂尾楼恐惧,用数字化营销降低47%获客成本,建立以中位数收入为基准的房价监测机制。
正如住建部强调的"好房子"理念,当住宅回归"空气、阳光、亲情"的本质属性,市场自会找到平衡点。这场变革没有捷径,唯有坚持"收入-税费-供给"的系统性改革,才能让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照进现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