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1 05:46点击次数:99
这年头,网上总有些狠话飘来飘去,听着就跟喝了二斤假酒似的,什么“只要解放军敢动手,咱就直接端了三峡大坝”。
嚯,这话听着,那叫一个荡气回肠,仿佛手里捏着一张能瞬间改变游戏规则的鬼牌。
但凡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多泡几年,都该明白一个道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一键翻盘,更没有什么超人会穿着内裤飞来救你。
这种听上去能把天捅个窟窿的想法,到底是胸有成竹的战略底牌,还是一场自娱自乐的“键盘狂欢”?
咱得把时钟往回拨一拨。
这套词儿,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货色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大概2002年那光景,类似的剧本就已经在海峡对岸的某些媒体上反复上演。
就连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也在自家的国防部报告里,煞有介事地把咱们的三峡大坝列为潜在目标,拿放大镜翻来覆去地研究。
打那以后,这就成了一张经典的“心理按摩卡”,每当感觉气氛有点紧张,就有人把它从箱底翻出来,掸掸上面的灰,当成宝贝一样亮出来给自己壮胆。
去年不就有位台湾地区的小哥,在网上秀出所谓的“军力部署图”后,豪气干云地补上一句:“你敢动我,我就动你三峡!”
。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特有意思,有点像小时候打架,打不过对方,就嚷嚷着要回家把你家玻璃砸了。
追求的不是胜利,而是一种“我不好过,你也别想舒坦”的玉石俱焚。
可问题是,大国博弈,从来就不是街头混混斗殴,你一拳我一脚那么简单。
咱们先掰扯掰扯那根所谓的“矛”——台湾地区引以为傲的“雄风-2E”巡航导弹。
这玩意儿,名号喊得山响,号称射程1200公里,从台湾北部发射,确实能勉勉强强够到1100公里外的三峡。
可军事上的事,最忌讳的就是“勉强”。
能“够到”和能“打穿”,这中间的距离,大概是从地球到三体星系的距离。
这枚被寄予厚望的导弹,飞得实在是有点……emmm,从容。
它的速度只有0.75马赫,我给你换算一下,就是晃晃悠悠,跟个老头乐似的,得在天上溜达一个多小时。
我的天,一个多小时!
这时间,黄花菜都凉透了。
对于一套成熟的现代防空体系来说,这段时间足够开个会、喝口茶,再慢条斯理地决定,是用红旗-9B这种“长鞭”抽它,还是用红旗-17A这种“短刃”捅它。
更别提它那依赖GPS导航的“小脑”,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跟没头苍蝇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低空突防,在如今密布的雷达网面前,跟在广场上裸奔没啥两样,生怕别人看不见。
所以,与其说它是刺客的匕首,不如说它是一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刺客,要去挑战一个住在层层装甲堡垒里的金刚。
别说伤到金刚了,他能不能摸到人家的大门都是个问题。
再来看看咱们的“盾”,也就是三峡大坝这个“钢铁猛男”本身,以及围绕着它的那套密不透风的“金钟罩”。
很多人一提到大坝,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好莱坞灾难片,一发导弹过去,哗啦一下,墙倒了,水漫了,下游瞬间变成海底世界。
醒醒,那都是电影!
现实中的三峡大坝,压根就不是那种脆弱的“花瓶”。
它是一座重力坝,说白了,就是一座靠自身2.6亿吨体重压在这儿的人造水泥山。
你以为它就是一堵墙?
不,它是一座山。
早在1958年,我们的老前辈们在论证的时候,就已经把最极端的情况都想到了,包括直接拿核武器往上怼。
模拟测试的结果是什么?
就算是一枚300万吨级的核弹头直接命中,也仅仅是在这座“山”上啃出一个百十来米的小缺口,压根不会导致整体垮塌。
至于常规导弹那点装药量,打在它身上,跟我们拿指甲挠一下痒痒,区别真的不大。
更何况,想挠这个痒痒,也得先问问门口那群“保安”同不同意。
大坝周边的防空火力网,密度之高,在全球都排得上号。
从500公里外的预警卫星,到300公里射程的“红旗-9B”,再到末端贴身防护的“红旗-17A”,构成了一个从外到内、层层递进的“苍蝇拍”阵列。
任何未经允许飞向它的物体,都会在瞬间被锁定、分析,然后被撕成一堆废铁。
那位慢悠悠的“雄风”先生,想在这张网上玩一把“穿越火线”?
我只能说,勇气可嘉,但物理学可能不会同意。
说到底,“攻击三峡大坝”这个念头,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政治表演价值就远远大于实际的军事价值。
它是一个在信息茧房里吹起来的巨大气球,看起来吓人,其实一戳就破。
攻击这种关系到亿万民众生计的超级民用设施,在国际法上是板上钉钉的战争罪。
这就好比你在牌桌上输急眼了,不按规矩出牌,而是直接把桌子给掀了。
后果是什么?
只会被所有玩家联手按在地上摩擦。
所以啊,以后再刷到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大家就当个段子看,乐呵乐呵得了。
这玩意儿,恰恰暴露了某些人面对巨大实力鸿沟时,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只能靠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来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
而对我们来说呢?
大坝依旧巍峨,江水照常东流,风过,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