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1 06:31点击次数:92
网上那些关于瓦良格号的故事,说什么土耳其要十亿美元过路费,香港商人单枪匹马买航母,听得我都想笑。真实情况压根不是这回事。
2000年6月14日那个早晨,瓦良格号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出发。萨布尔角号拖船在前面拖着,这个钢铁大家伙跟在后面,安安静静地准备回家。
按计划两个月就能到大连,结果到了土耳其海峡就卡住了。土耳其人突然变脸,说什么技术安全问题,担心这玩意儿撞坏伊斯坦布尔的房子。
502天的煎熬,一分钱都没给
瓦良格号就这样在黑海飘了502天。每天看着海水拍打船体,船上的人估计都快疯了。
国防科工委马上派了马鸿琳带队,常驻伊斯坦布尔处理这摊子事。外交官们也忙得团团转,到处找联合国海洋法委员会的人说理。
土耳其人死咬着安全问题不放,甚至说要把航母劈成两半才能过。这种话说出来都觉得荒唐,哪有把船劈了再过海峡的道理。
2001年5月,土耳其人又想出个损招:十亿美元风险保证金。注意,这不是过路费,是保证金。意思是万一撞了什么东西,这钱拿去赔。
中国当然不答应这种敲诈。十亿美元够买好几艘新船了,凭什么给你当保证金?
最后还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在14艘拖船护航下,终于穿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502天的等待,最终一分钱都没掏。
香港商人?别开玩笑了
网上总说徐增平这个香港商人买了航母,听着挺传奇。大连造船厂当时的军工副厂长唐士源后来说得很直白: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整个瓦良格项目从1992年就开始了,中国专家组那时候就在考察这些苏联遗留的军工项目。这种事情能是民间行为吗?
1996年5月,中船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王荣生得到消息,乌克兰要拆卖航母。这才有了后面的操作。
澳门创律公司确实存在,徐增平的名字也确实在合同上。但他就是个跑腿的,所有钱都是国家军工体系出的,技术评估、运输安排全是国家队在搞。
2000年3月,国务院直接接管了瓦良格项目。从那以后,徐增平连边都摸不着了。2002年船到大连港,后面的拆解改造,人家一根钢钉都没碰过。
说什么香港老板买航母,纯粹是看了个表面现象就乱传。就像看电影只看到演员,忽略了导演制片人一样。
从废铁变成辽宁舰的真功夫
2002年3月瓦良格号到了大连港,很多人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真正的挑战这才开始。
这船说是航母,其实更像个空壳子。苏联时期就没建完,加上这么多年的折腾,里面的系统基本都废了。
大连造船厂的技术专家们三班倒,24小时研究这个大家伙。每条管线怎么走的,每个舱室是干什么用的,连螺丝钉都要搞清楚。
这种研究看着枯燥,实际上是在上课。中国对航母建造几乎一无所知,瓦良格号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最头疼的是动力系统,原来就没装。要让这个钢铁巨兽跑起来,得自己研发推进设备。这可不是装个发动机那么简单,重量分布、振动控制、电力供应,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完蛋。
2006年,推进系统测试成功了。原来趴在港口的废船终于能自己动了。那一刻,估计所有参与的人都激动坏了。
但能跑只是基础,要真正具备作战能力,还得装雷达、通信、武器、飞控系统。每个系统都是独立的技术难题。
舰载机起降比陆地复杂多了,特别是夜间和恶劣天气。飞控系统的要求极高,中国在这方面经验为零,全得自己摸索。
有人总说中国是花钱买技术,这话说得我都想翻白眼。瓦良格号给的是学习机会,不是现成答案。真正的技术突破,全是中国工程师自己干出来的。
这个过程没有外国专家,没有技术转让,更没有什么”20吨重的图纸”。有的就是中国工程师的汗水和智慧。
2012年9月,辽宁舰正式服役。从瓦良格号到辽宁舰,这个转变意义重大。它证明中国在航母技术上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真相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回头看那些传言,什么十亿美元过路费,什么香港商人买航母,简直荒唐得可笑。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技术和经验。
瓦良格号给中国带来的最大财富,不是一艘现成的航母,而是完整的学习研发过程。从黑海漂泊到辽宁舰服役,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收获更大。
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买来的,而是一步步踏实干出来的。那些网上流传的神话故事,听着精彩,但现实往往更震撼。
你还听过瓦良格号的哪些版本?那些传得神乎其神的故事,到底哪个更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