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华人团体呼吁:放宽移民政策,欢迎同胞回归家园

发布日期:2025-10-08 00:53点击次数:154

“你有没有见过,自己亲戚在国外拿着外国护照,嘴上老说‘想回家’,可真有机会回国时,却被一大堆政策卡住进不了门?”这不是什么网上编的段子,而是越来越多海外华人真实面临的尴尬。一边是中国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吸引力直线上升;另一边是国籍、居留、身份这些绕不开的条条框框,把想回家人的路堵得死死的。说到底,什么算“家”?什么才叫“欢迎同胞回家”?这事儿,远比外人想象得复杂得多。

打开微信,随便翻翻海外华人群,关于“能不能回国长住”天天有人讨论,吵得热火朝天。有的人觉得,国内生活卷得飞起,海外华侨回来就是抢资源;但也有人像陈荣立这样,站出来喊话:“不是跟你抢工作,也不是来薅羊毛,是给想回来的同胞留个门缝。”陈荣立是谁?他在吉隆坡开咖啡店,祖籍福建,三代都在马来西亚。店里一边是马来文招牌,一边循环着抖音神曲。墙上还挂着爷爷当年下南洋的黑白船票。现实和记忆,就这么搅在一起。

陈荣立的故事特别接地气,甚至有点好玩。他把自己写的提议《中国能不能给海外华人一张“居留卡”?》直接贴在咖啡机旁,客人买椰浆饭,扫码的时候都能看见。不是嘴上说说,他真把爷爷1937年寄回国内的抗战捐款、自己疫情期间送口罩的账单都找出来,放在店里。很多人拿这些资料看了半天,感慨:“原来海外华人不是只会享清福,真有贡献。”但也有人酸溜溜地说,“你们在外面呆得舒服,现在想回来摘桃子,国内压力大你能受得了吗?”陈荣立不回避,直接把这些问题抛给北京。

2025年,移民管理局终于放出“华裔居留许可”征求意见稿,明确写了:五年期,不归化、不入户、不享低保,但可以工作可以买房。这消息一出来,海外华人群炸了锅。新加坡、泰国、印尼的群瞬间爆满,马来西亚榴莲出口老板当晚就私信陈荣立:“要是真能批,我一家老小全拖去云南包山种猫山王。”你以为大家只是开玩笑?其实他们真的在认真算账——能不能贷款,孩子能不能读书,医保怎么挂号,税怎么算,一条条都在群里讨论。

然而,国内网友也没闲着,立刻泼来一盆冷水:“2024年城市化率已经65%,深圳学区缺口18万,医疗排队三小时起步。再加600万华裔回来,地铁都挤爆了!”陈荣立干脆在咖啡店门口立块白板,“欢迎来骂”,自己端着咖啡听大家吐槽。有人说怕房价涨,他就问:“你支持收空置税不?”有人怕抢工作,他又怼:“AI都能炒菜,你怕不怕被机器人卷走?”一天下来,白板写满了各种担心:房价、学位、资源,没一个是空穴来风。

其实,这场争论不仅仅在坊间发生,政策层面也在暗流涌动。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现行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外籍华人恢复国籍一年批不到一千人,比北京车牌还难摇。和世界上很多移民国家比,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有多层次居留和归化通道。中国这次“华裔居留许可”试点,就是一次大胆尝试。人口专家也在算账:每年放五万华裔居留,能拉动内需两百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突然落户,教育、医疗、交通都得扩容。积分细则也在反复推敲,比如汉语水平、学历、祖辈历史贡献甚至在华投资,都成了打分项。

有人质疑,这会不会卡掉真正的人才?陈荣立拿马来西亚“第二家园”政策举例,按存款、收入、体检等打分,自己又照猫画虎给中国版打了分。群里有人拿出希望小学捐款收据问能不能加分,结果公证处当场排了大队,甚至有员工在朋友圈吐槽:“没见过这么多外籍护照来公证,大家都说‘我爷爷是黄埔几期’。”真实场面,简直比电视还热闹。

政策好不容易推进到试点,只放了八百个名额。陈荣立没抽到,他发了张咖啡店空桌子的照片,配文是:“继续卖椰浆饭。”有网友在评论区幸灾乐祸,有人安慰“明年再来”。他回复得很洒脱:“生意照做,话照说,门没关死就继续敲。”厦门大学校友会的代表还找他联名,希望把高端人才名额从两百提到一千。他一点没犹豫,连榴莲老板都带上,群里还打趣,“记得带税单”。

其实,政策才开了个缝,但“风”已经灌进来。比如厦门侨办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华裔居留咨询邮件同比增长340%;广州天河区二手房中介也反馈说,外籍华人看房预约多了三成,来问最多的就是“能不能贷款”。这不是空谈,是真金白银的流量变订单,订单变GDP。甚至咖啡店生意都跟着火了,陈荣立干脆把店名改成“第二家园试验室”,菜单上新了一款“归国拿铁”,拉花是简化版中国地图,外卖备注还能写“我在国外,想回家”。骑手取餐时笑着问他:“真有人这么写?”他点头:“每天都有,配送地址还填领事馆。”

这些现象,其实是中国和东南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缩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华侨成了中外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像广东、福建早已设有“侨梦苑”“华侨创新创业基地”,给回流华人提供政策支持和落地服务。这些地方实践,已经让政策不只是纸面上的讨论,而是实实在在影响到经济和社会。

再说人才流动,中国近几年大力吸引海外高端人才返乡创业。无论是“千人计划”还是各类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项目,政策层层加码。专家们的观点很明确:中国想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华裔资源不能被浪费。华裔居留卡试点,就是为非归化群体打开一扇新窗,能带来人才、资金,也能让大家更自信谈感情认同。

当然争议依然很大。毕竟,身份认同、社会治理、公共资源分配,谁都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人说“情感账算不清,法律账更硬。”但也有专家建议,哪怕先小范围试,积分制不断完善,总比一刀切让同胞望门兴叹强。毕竟,回国这事,不是简单的“退路”,更像是追加投资。一个家族三代的捐款、努力、流量,最后能不能换来一张居留卡?谁也不敢打包票。

深夜,咖啡店打烊,陈荣立擦掉那块“欢迎来骂”的白板,写上新一句:“回国不是退路,是追加投资。”他拍照发群,五分钟收获两百个赞。有人问他到底图啥,他甩语音:“爷爷抗战捐钱,我爸给学校捐楼,到我这一辈,捐流量行不行?”不管政策最终能不能全面放开,他的咖啡和椰浆饭还在继续,那扇门,也许总有一天会真正打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