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4 15:48点击次数:130
文章来源:医药精英论坛,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
最近医疗圈有个消息挺“破次元壁”。
故事的主角就是那个九州通,众所周知,九州通是医药流通领域的“老大哥”,只不过近期在7月1日正式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经营范围里赫然写着“汽车销售”。没错,就是卖车!
消息一出,业内人直呼“看不懂”:卖药的怎么突然卖车了?
其实吧,这操作看似离谱,细想却有门道。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聊聊:医疗企业跨界卖车,到底是跟风玩票,还是暗藏玄机?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帮卖药的怎么突然对卖车感兴趣了?这不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吗?今天械友就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背后的门道可比表面看起来有意思多了。
医药公司卖车,真不是拍脑袋
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人家可能比你想得更远。医疗行业有些特殊用车场景,简直就是为医药企业量身定制的。
医疗救援车辆车上要配除颤仪、呼吸机这些设备,医药企业既懂设备采购又熟悉医院需求。
医药公司本来就有冷链物流经验,转型做疫苗运输车改造轻车熟路。
现在流行的下乡义诊、社区筛查,都需要定制化的移动诊疗车。
另外,医药商业公司的核心客户是谁?
医院、疾控中心、基层医疗机构……这些单位除了买医疗器械,还得采购救护车、医疗转运车、疫苗冷链车吧?甚至员工的公务用车、通勤班车,都是潜在需求。与其让客户找别人买,不如自己一条龙服务。
这就叫做B端客户资源协同。
械友看到有网友这样评论,说这帮“不务正业”的药企,在打政策擦边球?
不存在的:国家药监局早就明确过,救护车里的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算医疗器械,但整车不算。医疗企业卖车,既能捆绑销售设备,又不用额外申请资质,简直是合规跨界的完美案例。
而这几年医药行业啥情况大家都懂——集采压价、合规收紧、利润缩水。搞点“副业”,相当于给公司上个风险对冲保险。说白了点就是风险对冲的需要。
现在医药行业监管越来越严,带量采购、两票制这些政策让传统医药流通生意越来越难做。
开辟新业务就像“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嘛。
九安、圣湘早就偷偷布局了。
九州通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早在2020年,国药集团就和长安汽车搞过"联姻"(战略合作协议),当时他们打的旗号是搞"健康汽车"。说白了就是:你长安会造车,我国药懂医疗,咱俩合作搞点带健康功能的特殊车辆,比如疫苗运输车、移动医疗车什么的。
IVD体外诊断领域的两位“土豪”更激进:
更绝的是九安医疗,就是那个靠新冠试剂盒赚得盆满钵满的"暴发户"。人家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汽车销售公司,还大手笔买了小鹏、理想、蔚来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股票,前后砸了3.5个亿!(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投资信息)现在他们的门店里,小米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摆在一起卖,玩的是"人车家生态"的概念。
圣湘生物更牛,直接联手中国中车旗下公司,定制医疗专用新能源车,从核酸检测车到疫苗运输车,把IVD和车企的技术优势拧成一股绳。
跨界容易,赚钱难?
别看医疗企业有客户、有渠道,真要和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抢市场,还得回答三个灵魂问题:“医疗经验能复制到汽车行业吗?”“用户为啥选你?”“烧得起钱吗?”
医药企业的强项是B端服务和合规管理,但汽车销售拼的是渠道、售后、品牌力。除非专攻救护车等细分领域,否则和4S店硬刚?难!
医院买救护车认你的医疗背景,但普通消费者买车看的是性价比和口碑。总不能因为你在药房卖过感冒灵,就信你懂车吧?
汽车行业是个资金黑洞,蔚来、小鹏年年亏百亿。医疗企业跨界,要么像九安那样“钞能力”开路,要么得像圣湘绑定央企,否则容易成炮灰。
跨界潮背后:行业的“突围焦虑”。
医疗企业扎堆卖车,本质是增长焦虑的体现。
老业务见顶,药品器械增速放缓,集采和DRG按病种付费挤压利润,逼企业找新出路。参考苹果做医疗、华为卖器械,巨头都在打造“业务生态圈”,医疗企业自然不甘落后。
跨界有风险,但躺平更危险。
医疗企业卖车,短期看是个噱头,长期可能是战略卡位。成不成另说,至少说明了一点:当旧规则失灵时,敢折腾的企业才有未来。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苹果、华为能做医疗器械,医药企业为什么不能卖车?关键是要找到自身优势与新业务的结合点。不过也要提醒各位老板:跨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毕竟汽车行业的坑,可能比医疗行业还深呢!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
械友医疗
医院各科室设备、耗材清单汇总
面对医疗机构百万家、万种医械供需难题,经销商如何破局?
械友医疗整合最全医院科室设备、耗材清单,紧跟政策与热门趋势。
找产品、对需求,来械友医疗,助你抢占医械市场新机遇!
欢迎后台私信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与合作需求,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