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科主任忆 20 多年前上海黄浦江,今众人

发布日期:2025-10-10 09:43点击次数:70

一江两岸的时光答卷:云南医者眼里的上海 20 年

科主任那句 “黄浦江的水都是发臭的”,像一枚时间的印章,刻着二十多年前上海在云南医者记忆里的模样。那时的滨江或许还是工业废料堆积的岸线,浑浊的江水成了这位医者对上海最深刻的注脚。而如今,从云南赴沪进修归来的年轻医护口中,上海早已换了人间。

去年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进修归来的妇产科同事,笔记本里夹着徐汇滨江的落叶。她说起观摩的单孔腹腔镜手术精准如绣花,更记得术后在江边散步时,晚风里飘着芦苇的清香 —— 曾经的 “工业锈带” 早已蜕变成 “生活秀带”,西岸美术馆的巨型画框里,流动的江景成了天然的艺术品。这与科主任记忆里的腥臭江水,构成了跨越二十年的强烈对照。

上海的改变从不是空中楼阁。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座城市便开始与污染较劲:关停滨江工厂、兴建污水处理厂,将码头港区迁至远郊,用源头治理斩断污染链条。如今 45 公里黄浦江岸线全线贯通,杨浦滨江的旧仓库成了艺术中心,静安苏河湾聚起了当代艺术群落,江水透明度已能清晰看见游鱼。那位同事说,夜班后在江边慢跑,常有晨练的老人分享刚买的热乎生煎,江水的清甜与食物的香气缠在一起,成了最生动的城市问候。

医疗领域的进阶更让医者们感触颇深。在上海的医院里,严谨的诊疗流程与人文关怀同样动人:产科诊室里为焦虑孕妇准备的安神绿植,ICU 外专为家属设置的休憩角,疑难病例讨论时跨科室协作的高效默契。这些细节让进修的医护明白,顶尖医疗不仅是技术的精湛,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就像上海对黄浦江的治理,既要除污清淤,更要涵养生态,城市发展与民生温度从来都是并行的。

科主任如今偶尔会翻同事带回的滨江照片,笑着说 “这哪还是我去过的上海”。其实变的不只是江水与岸线,更是这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 从解决 “停船难” 的社区船架,到区分糖度的老年餐盘;从外卖骑手的专属公寓,到 “15 分钟可达” 的社区书房,上海把 “人民城市” 的理念绣进了城市的肌理。

云南到上海的距离没变,变的是时光在城市身上刻下的印记。从腥臭江水到清澈滨江,从工业重镇到民生之城,上海的 20 年变迁,藏在医者们跨越山海的见闻里。或许对 “上海好不好”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一江两岸的蝶变已经证明:一座懂得倾听人民需求、持续自我更新的城市,总会生长出属于它的温暖与力量。

#热点观察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