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4:14点击次数:61
那年是2002年,中国的舰艇编队头一回要绕着地球跑一圈,这事儿在当时,简直比过年还热闹。电视机前,收音机旁,无数人的心都跟着那支以“青岛”号为首的舰队,飘向了那片陌生的深蓝色。这不只是一次远航,这是几代人窝在心里的一个梦,现在,它起航了。
然而,梦的开篇,总得来点波折。就在世界航运的“大动脉”——苏伊士运河,正当我们的舰队排着队,准备规规矩矩通过时,一道不请自来的灰色魅影,蛮横地从侧翼杀了出来。一艘美军舰艇,像个加塞的混小子,硬生生挤到了我们舰队的前头。这在国际航运规则里,已经不是没礼貌了,这简直是把脚翘到了你家饭桌上。在那条狭窄的水道里,大国间的掰手腕,被无声地浓缩和放大了。
可要说这次远航,留在国人心里的,绝不是那股子憋屈劲儿,更多的是一种滚烫的激动和自豪。舰队每到一个港口,码头上最扎眼的风光,保准是一片红色的海洋。那挥舞的五星红旗,和一张张挂着泪痕却笑开了花的华人面孔,比什么都让人动容。他们里头,好多人一辈子没能再踏上故土,但那份念想,比酒还醇。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华侨,双手紧紧攥着码头的护栏,眼泪就没停过,嘴里念叨着:“看到祖国的军舰,就跟见着娘家人一样,这心里头,一下就踏实了!”这句大白话,比什么豪言壮语都顶用。那一刻,冰冷的钢铁战舰,仿佛有了体温,成了流动的国土,更是从老家捎来的一句滚烫的问候。
这份“嫁女儿”的心情,也长在了一位参与舰艇研制的老专家心里。他有个旁人看不懂的“怪癖”,舰队每到一个国家,他就想方设法托人从当地寄回一枚盖着邮戳的纪念邮票。一本又一本的邮册,贴得满满当当。他说,这哪是收藏啊,这就是一种挂念。“儿子出远门,隔三差五总得给家里写封信报个平安吧?我们亲手造的这些‘闺女’远航,这邮戳,就是她们寄回来的家书。”
这些“闺女”能风风光光地“远嫁”世界,背后是一群几乎被遗忘的人,用青春甚至健康,在默默地当着“娘家人”。当年,052型首舰的研制团队刚拉起来那会儿,穷得叮当响。设备是老的,经验是零,甚至连一块像样的钢板都得看人脸色,仰人鼻息。
一位老工程师现在提起来,都还能感觉到当年的那股窝囊气:“人家说不给你供货,你就得干瞪眼,整个项目都得停摆。”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一张图纸能改上百遍,车间里的灯,经常一亮就是一宿。很多人因为长期趴在图纸上,年纪轻轻就一身的颈椎病;有些人在高分贝的设备测试车间里待久了,听力落下了永久损伤。因为有严格的保密纪律,他们甚至不能跟老婆孩子说自己在干啥,只能含糊一句:“造船的。”
然而,再完美的图纸,也画不出真正的乘风破浪。那需要水手们用胆气和血肉去驾驭。一位参加了那次环球航行的老兵,对好望角的风浪记忆犹新。他说,那浪大得不讲道理,整个世界都斜了过来。舰体倾斜的角度一度达到了惊人的30度,厨房里锅碗瓢盆跟开了交响乐似的碎了一地,人在船舱里,想站稳都是一种奢望。
就是在这种能把人胆汁都晃出来的极端条件下,没有一个官兵离开自己的岗位。他说得实在:“舰艇再先进,最后玩的还是人。这跟搞科研一个道理,图纸画得再天花乱坠,也得有人豁出命去,一笔一笔把它变成真的。”
从最早什么都得进口,到现在新型驱逐舰上,小到一颗螺丝,大到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系统,再到综合电力推进,我们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腰杆也越来越硬。2019年,当055型万吨大驱南昌舰一亮相,外媒的惊叹声一片,称其为“全球最顶尖的驱逐舰之一”。这份荣耀背后,是那些“造船的”无名英雄们,用一辈子换来的。
而这种坚守和付出,在最要命的时刻,会变成最实在的安全感。2020年,也门燃起战火,临沂舰奉命冲进炮火连天的港口撤侨。海军官兵们硬是在一片混乱中,把上千名被困的同胞一个不少地接回了家。一位被救的留学生后来回忆说:“当我在码头的人堆里,看到军舰上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才第一次真正懂了,什么叫安全感。”
那抹鲜艳的红色,就是对所有付出最好的回答。它告诉全世界,中国的军舰不光能走出去,更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带你回家。
从2002年第一次小心翼翼的环球试水,到2017年吉布提保障基地的落成,再到2022年福建舰下水,我们成了全球第二个玩得转电磁弹射航母的国家。中国海军的航迹,越走越宽,步子也越迈越稳。当年在苏伊士运河上那个不和谐的音符,早就被我们自己波澜壮阔的远洋乐章给盖过去了。
在特朗普总统治下的美国不断寻求全球战略调整的今天,这份底气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如今在新闻里,云淡风轻地看到航母编队穿越海峡,看到护航舰队在大洋上为商船开路时,我们应该记得,这份深蓝色的荣光,背后是一代人不说、不做声,却把一辈子都投了进去的岁月。他们,才是这片大洋上最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