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与胡锡进先生探讨:一场注定无胜算的战争,我们还要继续决战吗?

发布日期:2025-10-10 14:12点击次数:193

新冠疫情持续了三年,全球累计死亡人数破千万,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彻底改变。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元旦,媒体人胡锡进提出希望“打好最后一场抗疫决战”,让重症和死亡率降下来,保住大家的健康。这句话像在冷风中点了一把火,一下子让人又回想起这三年的艰难。但这把火会不会只是自我安慰?经历了这么久的反反复复,“抗疫决战”真的打得赢吗?我们到底是要继续硬碰硬,还是跟病毒学会和平共处?这些问题就像钉子一样扎在每个人心里,谁都捣不出来答案。

疫情刚爆发那会儿,全国上下像拉响了火警。有人坚决主张全面封控,机场一关、小区一堵,寸步难行,就像跟病毒打持久战一样,誓要把它彻底消灭。另一边,有些专家和民众开始嘀咕:病毒变异快得像小学生抄作业,是不是等不到彻底胜利的那一天?这样天天围着病毒转,大家小时候玩打地鼠,病毒东一下西一下,根本拍不完。两种态度一对撞,场面就热闹了——支持“铁腕”的认为只要再熬一阵就能赢,主张“共存”的觉得病毒要学会像流感一样边防边适应。这场争辩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社会的躁动像压在锅盖下的热气,随时准备翻腾。

三年时间,抗疫的路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又常常让人眼泪汪汪。头一年,大家还记得那种小区封闭,连快递都进不了的窒息感。后来口罩天天不离身,核酸检测像上班打卡一样成了日常。再往后,病毒不断变身,各种奥密克戎、德尔塔让人摸不清套路。官方政策也跟着瑜伽练柔韧:一会儿严,一会儿松。街坊四邻的议论更能说明问题,老人担心防不胜防,小商贩觉得生意没法做,有的年轻人索性“躺平”,不跟病毒死磕。社会的温度在犹豫和接受中反复拉锯,每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在打算盘,既要健康又要生活。

外头的世界也没好到哪去。欧洲最早尝试“群体免疫”,结果死亡率飙升,后来只能调整政策。美国自信开放结果反反复复,医疗系统天天告急。亚洲不少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逐步放开后,民众也经历阵痛。可以说,全球都在用不同方式试水,但统一个字——难。

疫情像是慢慢平静下来了,不少地方开始尝试解封或调整防控措施。表面上,数据似乎在好转,大家以为终于能喘口气。可事情远远没那么简单。坚守高压的一派,担心稍一松懈就会功亏一篑,毕竟病毒没消失,只是潜伏了;另一边质疑的人则认为长时间的高压措施搞得大家心力交瘁,哪还能等待“胜利”那天?就连政策制定者也犹豫了起来,到底是继续“硬刚”,还是学会“软着陆”?社区里私下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说高压防控把经济拖垮了,有人则怕一放松就会失控。疫情并没有真正平息,而是换了个姿势继续拉扯着每个人的神经。

不少专家这时开始提出新的观点。比如德国著名病毒学家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在2022年底发声,认为新冠已进入地方流行阶段,人类可能不得不与病毒长期“并存”。这样的观点让部分仍抱着“把病消灭在萌芽中”信念的人有些措手不及。中国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盘算,餐饮老板琢磨着何时生意能回暖,家长惦记着孩子上学的风险。每一个细节都在往社会心理深处渗透,形成一场“表面平静,底下暗流涌动”的持久战。

正当大家以为抗疫政策终于要慢慢松绑,科学界又抛出重磅信息。有最新研究证明,新冠病毒变异速度极快,想彻底清除基本不可能。就像秋天的落叶,刚扫干净又落一地。这个结论直接让“最后决战论”有点尴尬。曾经坚信“再熬一把就胜利”的群体开始意识到,病毒变得像流感一样,要长期防守,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社会上的分裂加剧,一部分人坚持不能放弃高压措施,另一部分则主张“和病毒和解”,学会接受风险。大家开始回望三年的反复,才发现其实自己早已被无数伏笔埋下:科学不断修正认知,政策一次又一次调整,民众则被迫在盲目和理智之间摇摆。至此,抗疫大战已经从“打赢”变成了“怎么活下去”。

放松之后的社会像是终于能喘口气,但担忧也如影随形。宽松派和谨慎派仍在较劲,一边怕病毒反扑,另一边指天骂地觉得政策变化太快,普通人跟不上节奏。地区差异更是明显,比如大城市医疗资源丰富,农村基层却负担重,老人和慢病患者心理负担极大。社会信心也反复波动:一会儿看见死亡率降低,觉得主题曲终于要响了;一会儿又有新毒株出现,又怕“剧情反转”。疫情控制成了“无解的困境”,谁也不敢保证未来不会有新变数。社会在和解与对立之间“拉锯”,大家像走在迷宫里,不知道出口到底在哪。实际上,很多专家早已承认,疫情管理已变成难以统一的灰色地带,每个人都只能在无数矛盾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说句大实话,这三年下来,谁还敢说“完全赢了”?最初正方铁腕控疫,说什么只有大刀阔斧,大规模隔离,才能彻底守住安全。可实际上,把病毒当死敌,结果把普通人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再想想,反对者倒也“聪明”,每次看到新冠变个样儿,又说共存是唯一途径。可是病毒不消停,共存听着容易,做起来谁都没底气。那些坚持最后一场“决战”的,还真以为自己能当救世主。可三年下来,全世界谁都没能一锤定音。你说防控是保护,防得太狠又被骂,不防又有风险。到底防到什么程度说停就停?这种“抗疫决战”像是在和风作对,怎么吹都吹不走。有时候,正方的信心其实就是自欺欺人,病毒没被打败,日子也没怎么变好。假装喊加油,把问题一再搁置,实际让所有人都在压力下喘不过气。如果自信能彻底解决问题,早几年就该有答案了,如今只能说,别太高估自己的短板,更别低估病毒的狡猾。

病毒像老鼠一样,不管怎么堵,总能找到缝钻出来。你真的相信只有铁腕才能保证大家健康?万一病毒真的成了生活常态,是不是该重新想想硬碰硬能不能带来持久的安全?宽松一点是不是就一定会把大家送到风口浪尖?“抗疫决战”其实没终点,每个人都该反思,到底怎么做才算真正的理智?你站哪一边,欢迎留言谈谈你的看法——是继续硬刚,还是学着与病毒“和平共处”,到底哪种方式更靠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