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和珅在朝堂上刁难纪晓岚,说你对不出我这副对联就辞官,纪晓岚对出下联后反问一个问题,把和珅问得哑口无言,乾隆在旁边笑弯了腰

发布日期:2025-11-23 01:54点击次数:53

声明:本文内容为虚构小说故事,图片为AI生成,请勿与现实关联。

"对不出,就滚回老家!"

和珅的声音在养心殿外炸响,震得满朝文武都愣住了。

乾隆四十三年冬月初三,早朝刚散,堂堂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和珅竟然当着皇上的面,逼迫纪晓岚辞官!

纪晓岚站在殿门口,寒风吹起他的衣袍,周围数十位大臣屏住了呼吸。所有人都知道,和珅与纪晓岚素来不睦,但谁也没想到,和珅会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公然发难。

"三光日月星,四时春夏秋冬!"和珅背着手,声音冰冷,"纪晓岚,你若对不出这副对联,就别在朝堂上碍眼了!"

这副对联一出,在场的翰林学士们脸色都变了。"三光"对"四时","日月星"对"春夏秋冬",结构之精妙,意境之浑然,就连满腹经纶的老学士都要思索半天。和珅这是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彻底羞辱纪晓岚!

有大臣小声议论:"这对联怕是和珅请高人代笔的,专门来刁难纪大人..."

"嘘!小声点,和大人现在权倾朝野,得罪不起..."

纪晓岚却神色平静,他看着和珅眼中的得意,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四诗风雅颂,六义赋比兴。"

话音刚落,周围响起一片惊叹。纪晓岚竟然当场对出了下联!

和珅的笑容僵在脸上,他咬牙道:"你这下联逻辑不严,对得不好!"

"那和大人自己对一个。"纪晓岚的声音淡淡的,却带着刺骨的寒意。

和珅的额头瞬间渗出冷汗。他张了张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乾隆皇帝站在殿门口,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和珅,你既然出了上联,总该有标准答案吧?朕也想听听。"

死一般的寂静。

和珅的脸色由青转白,双手紧握,指节泛白。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这场羞辱,竟然会反过来让自己下不来台。

这场对联之争的起因,要从七日前的一桩公案说起。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河南巡抚毕沅的一封奏折送到了京城。奏折上写着,黄河在开封段决口,河水倒灌,淹没了周边七个县的农田,数万百姓流离失所。毕沅在奏折中请求朝廷拨银二十万两,用于修筑河堤,安置灾民。

这封奏折送到军机处时,正是午后。和珅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眉头微微皱起。他放下奏折,对身旁的章京说:"去查一查,户部今年还剩多少银子。"

章京很快回来禀报:"回大人,户部今年已拨出一百三十万两用于西北平叛,又拨了五十万两用于修缮圆明园,库银已经不足百万两。"

和珅沉吟片刻,提笔在奏折上批了几个字:"拨银十五万两,其余五万两由河南地方自筹。"

批完之后,他把奏折递给章京:"呈给皇上。"

章京刚要接过奏折,门外传来一个声音:"且慢。"

和珅抬头一看,是纪晓岚。

纪晓岚这日恰巧来军机处送《四库全书》的编纂进度报告,听到和珅批示黄河治水的事,便走了进来。他站在案前,看着那封奏折:"和大人,黄河决口,关系数万百姓生死,二十万两银子已是最低限度,如何能短缺五万两?"

和珅抬起眼皮看了纪晓岚一眼,语气平淡:"纪大人,你主持编书,自然不知道户部的难处。今年西北用兵,花费巨大,库银确实紧张。十五万两已是极限,再多便要动用内库,皇上未必应允。"

纪晓岚道:"库银紧张,可从其他地方挪用。圆明园的工程,可以缓一缓。"

和珅脸色微微一沉:"圆明园的工程是皇上亲自下旨的,你让我去跟皇上说缓一缓?"

纪晓岚正色道:"修园子固然重要,但治水救民更是当务之急。若因银两不足而延误了工期,等到来年春汛,黄河再次决口,到时候损失的就不是五万两银子了。"

和珅冷笑一声:"纪大人,你是翰林出身,读书多,道理也讲得好。但办事不是讲道理,是要权衡利弊。皇上既然下旨修园子,我就得把园子修好。至于黄河治水,十五万两已经不少了,河南是富庶之地,自筹五万两并非难事。"

纪晓岚还要再说,和珅已经站起身来,拿起奏折往外走:"我这就去呈给皇上,纪大人若有异议,可以自己上奏。"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了养心殿。

乾隆皇帝正在批阅奏折,见和珅进来,放下笔:"何事?"

和珅呈上奏折:"皇上,河南巡抚毕沅奏报黄河决口,请拨银二十万两修堤。臣以为,户部今年库银紧张,可拨十五万两,其余五万两由河南地方自筹。"

乾隆皇帝接过奏折看了看,点了点头:"准了。"

纪晓岚上前一步:"皇上,臣以为,黄河治水事关重大,二十万两银子不可短缺。"

乾隆皇帝看了纪晓岚一眼:"和珅说得对,户部今年确实紧张,十五万两已经不少了。再说,河南地方富庶,自筹五万两并非难事。"

纪晓岚张了张嘴,终究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深深行了一礼,退了下去。

出了养心殿,和珅走在前面,嘴角带着一丝笑意。纪晓岚跟在后面,脸色有些难看。

这件事很快在朝中传开了。有人说纪晓岚是读书人的迂腐,不懂变通;也有人私下议论,说和珅只顾着讨皇上欢心,不顾百姓死活。

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河南拿到了十五万两银子,开始修筑河堤。

一个月后,河南又传来消息,说地方筹不到五万两银子,工程进度缓慢。毕沅又上了一封奏折,请求朝廷再拨五万两。

这次,和珅在奏折上批了四个字:"着令自筹。"

纪晓岚知道这件事后,专门去找了和珅。两人在和府的书房里见面,纪晓岚开门见山:"和大人,河南的事,你就不能通融一下?"

和珅坐在椅子上,慢条斯理地喝着茶:"通融?纪大人,你知道户部现在是什么情况吗?西北那边还在用兵,每个月都要拨银子过去。圆明园的工程也不能停,皇上隔三差五就要去看进度。现在库银只剩下五十万两,这五十万两是要留着应急的,我怎么敢随便动?"

纪晓岚道:"那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河南的百姓受苦。"

和珅放下茶杯,看着纪晓岚:"纪大人,你是翰林出身,主持编书,自然可以清高。但我不行,我是户部尚书,我得对皇上负责,得让户部的账目清清楚楚。河南的事,不是我不想帮,是我真的没有办法。"

纪晓岚沉默片刻,转身离开了和府。

从那以后,纪晓岚和和珅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两人在朝堂上偶尔会碰面,但都只是点点头,再无多言。

十一月初,纪晓岚正在翰林院整理《四库全书》的稿件。他已经在这部书上花了五年时间,征集了全国各地的藏书,组织了三百多位学者参与编纂。这部书一旦完成,将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正整理着,一位书吏进来禀报:"纪大人,皇上召您进宫。"

纪晓岚放下手中的稿件,整理了一下衣冠,进宫去了。

到了养心殿,乾隆皇帝正在翻阅一本古籍。见纪晓岚进来,他放下书:"纪晓岚,朕近日读史,见前朝有清官海瑞,一生清贫,死后家中只有俸银八两。你说,为官当如海瑞否?"

纪晓岚躬身道:"海瑞之清,在于其心存百姓,不贪不占。虽家无余财,却青史留名。臣以为,为官若能如海瑞,实乃百姓之福。"

乾隆皇帝点了点头,又问:"那你觉得,和珅如何?"

纪晓岚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皇上会突然问起和珅。他沉吟片刻:"和大人精明强干,办事果断,深得皇上信任。"

乾隆皇帝笑了笑:"你只说了一半。和珅确实精明强干,但他不像海瑞那样清贫。朕知道,你们两个不合。一个是读书人的清高,一个是办事人的圆滑。朕用和珅,是因为他能办事;朕用你,是因为你有学问。你们各有所长,都是朕的臣子。"

纪晓岚低头道:"臣明白。"

乾隆皇帝摆了摆手:"去吧,好好编你的书。《四库全书》完成之日,就是你名留青史之时。"

纪晓岚退出养心殿,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皇上的话说得很明白,和珅虽然不清廉,但能办事,所以依然深受宠信。而自己虽然清高,却只能埋头编书,无法改变什么。

回到翰林院,纪晓岚坐在书桌前,看着满桌的稿件,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河南黄河决口的事,想起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又想起了和珅在养心殿外的那一丝笑意。

他知道,和珅不是不能通融,而是不想通融。河南的五万两银子,对和珅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但他偏偏不肯松口。为什么?因为纪晓岚曾经在皇上面前提过异议,让和珅下不来台。

这就是朝堂,这就是权势。

十一月初三,早朝的日子。

这一天天气很冷,紫禁城外飘起了雪花。大臣们穿着厚厚的朝服,鱼贯而入。

早朝上,乾隆皇帝照例询问了各部的政务。户部尚书和珅奏报了今年的赋税情况,说今年全国征收赋税三千万两,已全部入库。刑部尚书奏报了各地的案件审理进度,说今年审结的案件比去年多了三成。兵部尚书奏报了边关的军情,说西北平叛已接近尾声,明年春天就能班师回朝。

纪晓岚也向皇上汇报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进度。他说,目前已征集到全国各地的藏书一万两千部,整理出来的有三千部,预计还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全部完成。

乾隆皇帝听完各部奏报,满意地点了点头:"诸位爱卿辛苦了。今年各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实乃朕之幸事。"

群臣齐声道:"皇上圣明。"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陆续退出养心殿。纪晓岚走在人群中,准备回翰林院。刚走到殿门口,身后传来一个声音:"纪大人,请留步。"

纪晓岚回头一看,是和珅。

和珅负手站在殿门口,脸上挂着一丝笑意。他环顾四周,看到许多大臣都停下了脚步,又看到乾隆皇帝正走到殿门口,便提高了声音:"纪大人,听闻你学富五车,精通诗词对联,本官心中有一上联,想请教一二。"

纪晓岚心中一动,他知道和珅不会无缘无故地找自己。

和珅看了看周围的大臣,声音更加清晰:"本官这副上联,名为'三光日月星'。纪大人,若对不出,可敢辞官归乡?"

三光日月星。

周围的大臣们纷纷侧目。这五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三光"是总括,"日月星"是具体,既有总分关系,又符合天文常识。要对出工整的下联,必须找到一个同样"一总三分"的结构。

乾隆皇帝也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

纪晓岚沉吟片刻,开口道:"四诗风雅颂。"

和珅嘴角的笑意更深了:"纪大人果然才思敏捷。只是,本官的上联还没说完。"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三光日月星,四时春夏秋冬。"

这下,上联变成了十个字。"三光"对"四时","日月星"对"春夏秋冬",不仅结构对称,而且意境浑然天成。纪晓岚刚才的下联只有五个字,显然无法与这十个字的上联相对。

周围的大臣们交头接耳,有人小声说:"这下纪大人怕是要为难了。"

纪晓岚神色不变,略一思索,又道:"四诗风雅颂,六义赋比兴。"

这下联一出,周围的大臣们纷纷点头。《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又有赋、比、兴三种手法,合称"六义"。"四诗"虽然说法不够严谨,但"风雅颂"对"日月星","六义"对"四时","赋比兴"对"春夏秋冬",意境和结构都相当工整。

和珅却冷冷地说:"纪大人,你这下联虽然工整,但'四诗'和'六义',一个是诗的分类,一个是诗的手法,内在逻辑不够严密。本官看,你这下联对得不好。"

纪晓岚淡然一笑:"和大人若觉得不妥,那请你自己对一个更好的下联出来。"

这话一出,和珅脸色微微一变。周围的大臣们也都屏息静气,等着看和珅如何应对。

和珅确实没有准备下联。他找门客拟定这副上联时,门客们都说这副对联极难应对,根本没想到纪晓岚能这么快对出下联。现在纪晓岚反过来让他对下联,他一时语塞。

乾隆皇帝在一旁看得有趣,笑着说:"和珅,你既然出了上联,总该有个标准答案吧?朕也想听听,你心中的下联是什么。"

和珅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纪晓岚看着和珅窘迫的样子,心中暗笑。他知道,和珅今日的刁难,不过是一时意气。但他不想就此罢休,他要让和珅知道,学问不是用来逞能的,更不是用来欺压他人的。

纪晓岚上前一步。

他的声音平静却透着锐利。

话音刚落,和珅的脸色瞬间煞白。

周围的大臣们愣住了,他们从未见过和珅露出这样的表情——那是一种被人戳穿了致命秘密的惊恐。和珅的嘴唇颤抖着,张了几次,却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的双手死死攥着朝服的衣袖,额头的冷汗大颗大颗滚落下来。

乾隆皇帝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连连拍着扶手:"妙!妙啊!纪晓岚,你这一问,问得实在是妙!"

几位年长的大臣互相对视,眼中满是震惊。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有人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养心殿外的雪还在飘落,但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和珅站在原地,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脸色由白转青,又由青转红。他的嘴唇哆嗦着,想要辩解,却发现任何话都说不出口。

"和大人,你这副上联,可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这话一出,和珅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把双刃剑,直刺和珅的要害。若说是自己想的,那为何连下联都对不出?天下哪有出上联的人连自己的对联都对不上的道理?若说是别人代笔的,那就更是贻笑大方——堂堂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竟然要找人代笔来刁难同僚,这传出去,朝野上下会如何看待?

更致命的是,这个问题揭开了朝堂上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和珅虽然精明强干,办事能力出众,但在诗词文章上确实不如那些科举出身的文士。他是满洲正红旗人,从侍卫起家,靠的是察言观色、精通满汉文字,以及对乾隆皇帝心思的精准把握。在处理政务、筹措钱粮、应对突发事件上,和珅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在风花雪月的文人雅事上,他远远比不上纪晓岚这样自幼读书、科举入仕的翰林。

朝中大臣都知道,和珅府中养着十几位门客,其中不乏饱学之士。每当有什么诗词应酬的场合,和珅总要提前让门客拟定几个版本,自己背下来应对。这本是朝中权贵的常见做法,谁家没有几个幕僚门客?但这件事从来都是心照不宣,谁也不会当众戳破。

纪晓岚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当着乾隆皇帝的面,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和珅站在那里,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光了衣服,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之下。他的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说是自己想的?那就得对出下联来证明。

说是别人代笔的?那就等于承认自己在作假,而且还是为了刁难纪晓岚而作假。

乾隆皇帝的笑声在寒风中格外响亮。他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用手帕擦着眼角,看着和珅窘迫的样子,又看看纪晓岚平静的神色,摆了摆手:"好了,好了,你二人都是朕的臣子,何必如此较真。和珅,这对联的事就算了。纪晓岚对得不错,你也别再纠缠了。"

和珅如蒙大赦,连忙躬身:"臣失礼了。"

纪晓岚也躬身行礼:"臣告退。"

两人各自退下,周围的大臣们也陆续散去。但所有人都知道,今日这场较量,和珅输得彻彻底底。

回到府中,和珅坐在书房里,把那几位门客都叫了过来。

刘举人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大人,小人确实没想到纪大人会这么问。"

和珅冷冷地看着他:"你是没想到,还是根本就没想过我会被问住?"

刘举人额头冷汗直冒:"小人该死,小人该死..."

和珅深吸一口气,摆了摆手:"罢了,这件事就此作罢。你们下去吧。"

几位门客如释重负,连忙退了出去。

和珅一个人坐在书房里,越想越气。他本想给纪晓岚一个下不来台,却没想到反而让自己颜面尽失。纪晓岚那一问,确实问得巧妙,问得狠辣,问到了他的软肋上。

但和珅毕竟是和珅,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他知道,这场较量虽然输了,但并不影响大局。自己手握大权,掌管着户部,掌握着大清朝的财政命脉,这才是最重要的。纪晓岚虽然赢了面子,却改变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第二天上朝,和珅照常参加,神色如常。纪晓岚也照常参加,两人见面时,各自点了点头,再无多言。

但朝堂的暗流却在涌动。

养心殿外的对联之争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茶楼酒肆里,文人雅士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这件事。

有人说:"纪大人不愧是翰林出身,这一问问得妙啊!和珅虽然权势滔天,但在学问上确实比不过纪大人。"

也有人说:"和大人虽然输了这一局,但人家手握实权,纪大人这么做,怕是要小心了。"

还有人专门研究那副对联,试图对出更好的下联。有位老学士说:"'三光日月星,四时春夏秋冬',这上联确实精妙。若要对得工整,下联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八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另一位年轻的举人却摇头:"这下联虽然工整,但太过刻板,缺少意境。纪大人的'四诗风雅颂,六义赋比兴',虽然结构上不够对称,但典出《诗经》,雅致非凡,反而更胜一筹。"

众人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但无论如何,这场对联之争已经成了京城的笑谈。

更重要的是,纪晓岚那个问题所揭示的深层含义,让许多人开始思考。

朝堂之上,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学问,还是权势?是清高的名声,还是办事的能力?

和珅虽然在诗词文章上不如纪晓岚,但他确实能为皇上办事。西北平叛需要钱粮,和珅能筹措;圆明园要扩建,和珅能调度;各地有灾情,和珅能协调。他办事雷厉风行,从不推诿,这正是乾隆皇帝最看重的。

而纪晓岚,虽然学富五车,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但在实际政务上,他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和珅。他可以在对联上赢得面子,却改变不了朝堂的权力格局。

这就是现实。

几天后,纪晓岚在翰林院整理《四库全书》的稿件时,一位老友来访。这位老友姓王,是国子监的祭酒,与纪晓岚有数十年的交情。

王祭酒坐下后,看着纪晓岚,欲言又止。

纪晓岚放下手中的稿件:"老兄有话但说无妨。"

王祭酒叹了口气:"晓岚,你那日在养心殿外问和珅的话,传遍了京城。虽然大家都说你问得妙,但我担心,和珅会记恨你。"

纪晓岚淡淡一笑:"他本就记恨我,从河南黄河治水的事开始,我们就已经不合了。"

王祭酒摇头:"不一样。之前是政见不合,还能周旋。但这次你当众让他下不来台,这是伤了他的脸面。和珅这样的人,最看重的就是脸面。"

纪晓岚沉默片刻:"我知道。但那日若不反击,以后朝中谁都可以这样来羞辱我。我主持《四库全书》这么多年,若连这点骨气都没有,如何面对天下读书人?"

王祭酒长叹一声:"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你要小心。和珅现在权势滔天,得罪他不是明智之举。"

纪晓岚点了点头:"我会小心的。"

王祭酒走后,纪晓岚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看着满桌的稿件,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那日在养心殿外,和珅脸色煞白的样子,想起乾隆皇帝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想起周围大臣们震惊的表情。那一刻,他确实赢了,赢得了尊严,赢得了面子。

但他也清楚,这样的胜利,代价可能会很大。

果然,没过几天,纪晓岚就感受到了来自和珅的压力。

《四库全书》的编纂需要大量的经费,每年户部都要拨银五万两。今年到了拨款的时候,和珅却以"库银紧张"为由,只拨了三万两。

纪晓岚去找和珅理论,和珅坐在户部的公房里,面无表情地说:"纪大人,不是本官不想拨,实在是今年开支太大,库银确实紧张。三万两已经不少了,你先用着,明年再补。"

纪晓岚知道这是和珅在报复,但他也无可奈何。户部的银子掌握在和珅手里,和珅说紧张就是紧张,他能怎么办?

回到翰林院,纪晓岚把三百多位参与编纂的学者召集起来:"诸位,今年经费不足,大家辛苦一些,有些开支能省就省。"

众学者面面相觑,却也无话可说。

这件事之后,纪晓岚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朝堂上,学问可以赢得尊重,但权力才能决定一切。

时间一晃,到了乾隆四十五年。

这一年,和珅升任首席军机大臣,权势更盛。他开始大肆敛财,贪污受贿,短短几年间就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但他办事能力确实出众,把户部管理得井井有条,把各地的税收都收上来了,还为乾隆皇帝筹措了大量的银子用于各种工程。

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信丝毫不减,甚至还把自己的幼女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桩婚事让和珅的地位更加稳固,满朝文武都知道,和珅已经是皇亲国戚了。

纪晓岚则继续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乾隆四十七年,历时十三年的《四库全书》终于编纂完成。这部书共收录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装三万六千余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完成的那一天,乾隆皇帝亲自来到翰林院查看。他翻阅着一册册装帧精美的书籍,满意地点头:"纪晓岚,你为朕、为大清、为天下读书人,立下了大功。"

纪晓岚跪在地上,眼中含泪:"臣不敢居功,这是皇上圣明,这是诸位学者的心血。"

乾隆皇帝扶起纪晓岚:"朕知道你这些年不容易。和珅那个人,朕也清楚,他虽然办事能干,但心胸不够宽广。你那日在养心殿外问他的话,朕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但和珅恐怕记恨到现在。"

纪晓岚低头:"臣不敢与和大人计较。"

乾隆皇帝笑了笑:"你们两个人,一个能办事,一个有学问,都是朕的臣子。朕用和珅,是因为他能为朕理财;朕用你,是因为你能为朕传承文脉。各有所长,不必相争。"

纪晓岚心中明白,乾隆皇帝这是在劝解,也是在提醒。他躬身道:"臣明白。"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把皇位传给了嘉庆皇帝。但他依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着实权,和珅的地位也依然稳固。

直到嘉庆四年,乾隆皇帝驾崩。失去了靠山的和珅,很快就被嘉庆皇帝盯上了。嘉庆皇帝下令抄和珅的家,抄出的财产价值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嘉庆皇帝震怒,下旨赐死和珅。

和珅接到圣旨后,坐在牢房里,想起了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也想起了那场对联之争。他苦笑一声,喃喃自语:"纪晓岚,你当年问我那副对联是不是我自己想的,我确实答不上来。但你赢了对联,却改变不了什么。我掌握权势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财富,最后还不是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他顿了顿,又说:"也许,学问和权势,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你我都不懂。"

说完,和珅喝下了毒酒。

嘉庆十年,纪晓岚病重。他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出多年前那场对联之争的画面。和珅站在养心殿外,脸色难看;乾隆皇帝笑得前仰后合;周围的大臣们窃窃私语。

他睁开眼睛,看着守在床边的学生,缓缓说道:"和珅此人,聪明绝顶,能干非凡,只是太过贪婪。我虽然与他不睦,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个人才。"

学生问:"老师,您当年那一问,是否早有预谋?"

纪晓岚摇了摇头:"哪有什么预谋。和珅那日刁难于我,我若不反击,便是示弱。但反击也要讲究方式,我不能在学问上跟他硬碰硬,因为他本就不擅长这个,即使我赢了,也不光彩。我只是问他,这副对联是不是他自己想的。这个问题,让他无法回答,也让在场的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学生问:"什么道理?"

纪晓岚闭上眼睛:"做人做事,要有底气。和珅那日之所以输,不是因为他对不出下联,而是因为他连承认别人帮忙的勇气都没有。如果他大大方方地说,这副对联是门客帮他想的,然后说几句自己确实不擅长诗词的话,反而不会这么狼狈。"

说完这番话,纪晓岚便陷入了昏睡。几天后,他在睡梦中平静地离世,享年八十二岁。

养心殿外的那场对联之争,就这样随着两位主角的相继离世,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