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03:20点击次数:120
洪熙元年,48岁的明仁宗朱高炽在北京突然离世,他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0个月。
那时,皇太子朱瞻基身处千里之外的南京。他花了22天,才从南京回到北京继承大统。
在这段时间里,朱瞻基的九个弟弟都待在北京。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这22天的大明朝权力空窗期。
没有人表现出争夺位置的意愿或野心。
朱瞻基顺利继承了皇位,但他的统治时间不长,仅10年左右。在他去世后,太子还不到9岁。这样一来,国家就陷入了年轻的君主继位的问题。朝中大臣们开始传话,说太后可能会考虑立一位年长的王爷作为新皇帝。
朱瞻基的兄弟们,依然乖乖地待在各自的封地里,没有掀起任何争夺皇位的风波。
要知道,争夺皇位,一直是朱家的老规矩。朱瞻基的爷爷朱棣,就是从朱允炆手里抢来了皇位。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当了20年的太子,天天都得提防着弟弟朱高煦的威胁。
朱瞻基有九个弟弟,其中有两人与他同母,但为何没有兄弟争夺皇位呢?
原因1:朱瞻基当了14年太子,地位就像泰山一样稳固。
在过去,皇位继承的争斗通常是因为皇帝对太子感到不满意,或是更偏爱其他皇子。
汉朝开始时,刘盈和刘如意争夺皇位。刘邦觉得刘盈太仁慈,而刘如意更有自己的风范。如果不是刘邦偏向刘盈,戚夫人就算再大胆,也不敢和吕后对抗。
李世民的二儿子李泰,之所以产生不该有的心思,是因为李世民对李泰的喜爱超过了太子李承乾。
在朱元璋做皇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显而易见,其他皇子都不敢和朱标争宠。
自从朱棣成为皇帝后,他明显更偏爱次子朱高煦,而不是长子朱高炽,这让朱高煦有了和朱高炽争夺继承权的勇气。
因此,只要皇帝坚定支持继承人,其他皇子几乎不可能取而代之,甚至不敢有此想法。
一个少见的例子是玄武门之变。这是因为李世民的能力实在太突出,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是他辛苦打下来的。
普通的皇子,没有李世民那样的条件。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朱瞻基的弟弟们。
朱瞻基从14岁开始就被封为皇太孙,后来他的父亲朱高炽即位,马上又册封他为皇太子。总的来说,朱瞻基一共当了14年的储君。
朱棣在世时特别喜欢朱瞻基。他把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让朱瞻基将来能当皇帝。
朱瞻基12岁就当上了皇太孙。在历史上,太子在世的时候,皇帝一般不会立皇太孙。
朱棣不仅带着朱瞻基一起去打仗,还专门为他组建了年轻的军队,帮助他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这个时候,就连太子朱高炽都不敢说要换掉朱瞻基,更别提朱瞻基的弟弟们了。他们只是普通的皇孙,怎么可能有夺位的想法?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在自己登基前就把东宫图章交给了朱瞻基,并对大臣说:以前大行皇帝在位时,储位一直没有确定,议论纷纷。现在就交给你们了,浮议从哪里开始兴起呢!
我弟弟之所以敢惹事,全是因为父皇的态度不明确。我现在已经把东宫的印章给了瞻基,看看还有谁敢打不该打的主意。
两代皇帝都坚定地站在朱瞻基这一边,帮他确立地位、壮大势力。
官员们也很聪明,自然都会站在朱瞻基这边。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弟弟们既没有胆量,也没有条件去争夺皇位继承权。就算他们想争夺,恐怕也找不到支持他们的人。
毕竟他们只是深宫里的皇子和皇孙,很少有机会接触朝廷的事物,也没有自己的势力。
普通的皇室成员,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通常很难对皇帝所偏爱的继承人构成威胁。
毕竟,像李世民这样强悍的皇子,历史上有几个呢?
对于朱瞻基的弟弟们而言,最明智的做法是和睦相处,待朱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还能获得不错的待遇。
原因之二:外面有朱高煦这个强劲的对手,兄弟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难关。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当了20年太子,大部分时间都面临着弟弟朱高煦争夺太子地位的威胁。
朱棣一直对朱高炽没什么好感,认为他太胖了,连马都骑不了,性格也不合他的心意。相比之下,他更中意那位英姿飒爽的朱高煦。
在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炽留守北平,负责镇守大本营。而朱高煦则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多次救了朱棣的命。
朱棣曾经对朱高煦说:加油,世子身体不太好。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将来朱高煦有机会成为太子。
然而,朱棣成为皇帝后,因为实际情况和对大孙子朱瞻基的特别喜爱,最终还是选择了朱高煦作为皇太子,这违背了他之前对朱高煦的承诺。
朱高煦野心勃勃,当然不甘心被埋没。他不听从朱棣的命令,去自己的封地就藩,而是坚持留在京城,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太子的位置虎视眈眈。
向来对朱高炽不满朱棣,却也乐见其成,把朱高煦留在身边,威胁太子。
朱高炽曾遭遇陷害,东宫里的许多官员因此被关进了监狱。
历史上,那些被废黜的太子,往往结局都不太好。
特别在朱高炽和朱瞻基家里,不仅仅有一个未来的皇帝,而是有两个。朱瞻基早就被正式任命为皇太孙了。
如果朱高炽和朱瞻基的地位一旦动摇,朱高煦成为太子并登上皇位,他们全家恐怕难有好结果。
朱瞻基的弟弟们虽然很少参与政务,但也读过不少古书,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是他们家族巩固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得紧紧跟着朱瞻基,根本不能有任何和他争夺的想法。
需要千方百计算计,让朱瞻基获得更多朱棣的喜爱。
只有这样做,才能保住未来的地位和荣耀。
而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还在南京,京城因此出现了权力真空期。
如果朱瞻基的弟弟们想夺位,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他们可以想办法先一步掌握主动权,让朱瞻基回不了北京。
此时的朱高煦也不希望朱瞻基回到北京。
他在乐安虽然待着,但一直盯着京城,就像一只老虎盯着猎物。他不断派人监视京城的动静,只等时机成熟,就正式起兵造反。
如果此时朱瞻基的弟弟在京城闹事,导致朱瞻基家中出现危机,朱高煦就会趁机行动。
朱高炽这一支的后代恐怕不会有好结果。朱高炽成为皇帝后,肯定不会对他们手下留情。毕竟,朱高炽的每个儿子都比朱高煦更正统,继承皇位的机会也更大。
所以,朱瞻基的弟弟们,只要不是为了争夺皇位而失去了理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什么大事。
他们一心只想巩固京城,支持朱瞻基稳固后方,盼着他早日安全返回,尽快登上皇位。
原因三:朱瞻基通过温和的方式削减藩王的权力,使藩王们没有能力发动叛乱。
大家都知道,朱允炆当上皇帝后,大力削减藩王的权力,结果逼得朱棣走投无路,最后朱棣起兵反抗,导致朱允炆失去了皇位。
许多人觉得,朱允炆当时不该削藩。
在明朝初期,许多藩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皇位构成了威胁。不论是谁当上皇帝,都需要削弱藩王的权力。
朱棣原本是作为一方诸侯起兵夺权,最终成为了皇帝。他即位后,继续采取措施削弱其他诸侯的势力。
朱瞻基登基后,解决了有野心的叔叔朱高煦的问题,接着继续推进削弱藩王势力的计划。
不过,他可没有朱允炆那么急躁。他削藩的方式,比朱允炆高明多了。
朱高煦的叛乱给了朱瞻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削弱藩王的权力。
他亲自率军出征,捕获了朱高煦后,立刻有人提议继续用兵,攻取他的三叔朱高燧。在朱棣统治期间,朱高燧也曾密谋争夺继承权,甚至发生了给他下毒的事件。
朱瞻基说,他现在只剩下了一个亲叔叔,于是要求群臣讨论,该如何处理朱高燧。
远在封地的朱高燧听说这件事,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立刻上书,请求辞掉藩王护卫,表示自己再也不会有造反的能耐了。
朱瞻基也非常赞同这样做,并回赠给朱高燧一支没有实际战斗力的仪仗队,维护了朱高燧亲王的尊严。
有了朱高燧这个例子,其他和朱瞻基关系更远的亲王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各位藩王因为府中出现了问题,赶紧写信请求辞掉自己的护卫,以保全自己的王府。
还有一些藩王看到大局已定,主动给朱瞻基上书,表示愿意将那些闲置的护卫交给朝廷。
对于那些没有主动交出护卫的藩王,朱瞻基也有办法来处理他们。
他常常下令,让藩王府的卫队前往边疆驻守,声称边疆兵力短缺,希望各位王爷能暂时支援边疆。
但是这些护卫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有时候,大明的军队出征后人手不足,朱瞻基就直接下令从藩王的护卫中抽人来补充。这当然也是没有回头路的一锤子买卖。
明初的藩王,根据规定,可以拥有三支护卫部队,每支部队的人数从几千到近两万不等,实力相当强大。这也是他们能够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原因。
没有了护卫的藩王,就像拔了牙的老虎,再也没法造反了。
当朱瞻基的弟弟们被封为亲王,前往各自的封地时,他从源头上进行了限制,没有给他们配备太多的护卫,基本上只能保证王府的安全和亲王的体面。
这就像是釜底抽薪,直接拿掉了藩王们造反最可靠的靠山。
朱瞻基一直想办法,不断加强对藩王们的约束。
明朝初期的藩王,常常有进京朝见皇帝的记录。这对藩王来说,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可以提升他们的声望和地位。
朱瞻基直接禁止他们进京。很多藩王都曾上书请求前往北京觐见朱瞻基,或是感谢恩赐,或是诉说在封地的苦楚,但都被朱瞻基拒绝了。
藩王们不能见到天子,而且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受到不少限制。所以,很多人都能对他们动手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朱瞻基的八弟朱瞻垍曾经遭到家中一名仆人的欺凌,几乎到了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地步。
而且,没有皇帝的召唤,藩王不能离开自己的领地。后来,朱瞻基的一个弟弟能够到城外打猎,也是因为皇帝特别允许的。
这几乎杜绝了藩王们相互联系和扩大势力的机会。
有一次,朱瞻基的五弟朱瞻墡要换地方了,路过八弟朱瞻垍所在的安陆。两人握着双手,泪眼汪汪地相看:这一别,恐怕再也没机会见面了。
在这种环境下,朱瞻基的弟弟们别说想要争夺皇位了,能保命并过上平安富足的日子已经不容易了。
而且,在朱瞻基的努力下,明朝的藩王再也没有能力威胁皇位了。朱瞻基之后,明朝唯一一个造反的藩王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宁王朱宸濠,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