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07:17点击次数:161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题歌《天海一心》近日发布,由周深与单依纯共同演唱。不同于以往全运会主题曲常见的激昂鼓点与豪迈口号,这首作品以轻柔旋律、空灵人声和“一滴水”的意象,悄然叩动人心。它没有呐喊胜利,却让人听见了更深远的回响——那是水滴落入大海的微响,也是个体汇入时代的低语。
这首歌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舒楠操刀,灵感来自夜空下的水与星辰。他将“水”作为核心意象,用“一汪水”“一弯月”“咸的水”等诗句,勾勒出一种超越竞技的人文情感。周深在演唱中加入一段清亮的海豚音,如露珠滑落;单依纯则以清澈声线诠释“一滴水”的渺小与坚韧。这并非一场力量的宣示,而是一次静水深流的表达。
为何选择“水”?为何在体育盛会中回避热血沸腾,转而诉诸柔情与哲思?答案不在舞台中央,而在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精神河床之中。水,在中国不只是自然元素,更是哲学符号、情感载体与文明隐喻。从老子“上善若水”的教诲,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再到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愁,水早已渗入民族心灵的最深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至高德行的理解——真正的强大,不是刚猛,而是柔韧;不是争夺,而是滋养。水能穿石,非因其坚硬,而在其恒久。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智慧,贯穿于道家思想,也塑造了中国人面对困境时的生存哲学:不争一时之胜负,而求长久之生长。
儒家亦重水。孔子言“智者乐水”,因水灵动通达,顺势而为,正如君子处世之道。它可静如明镜,照见本心;亦可奔流不息,奔赴沧海。佛家则以水喻心,“心似止水”方能映照万象,“滴水穿石”象征修行之恒。三者交汇,使“水”成为中国文化中少有的、贯通天地人三才的意象——它既是自然之物,又是道德之镜,更是心灵之境。
古诗中的水,从不只写景。韩溉一首《水》,通篇不提“水”字,却写尽其形其神:“方圆不定性空柔,东注沧溟早晚休。”水无定形,随境而化,正如人生百态;“梦泽烟含万古愁”,则让水承载起千年哀思。李白写黄河自天奔涌,是盛唐气象的投射;李煜叹春水东流,是亡国之痛的具象。水成了情感的容器,盛着离别、思念、孤独与希望。
传统音乐更是将水的意境推向极致。古琴曲《流水》,以七十二滚拂技法模拟溪涧汇流、江河入海,伯牙凭此曲遇子期,成就“知音”佳话。此曲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道”的显现——水的流动,即是宇宙运行的节奏。五音中“羽音属水”,对应北方、冬季与肾,其声幽深哀婉,恰如人心深处不可言说的情绪。
近现代文艺中,“滴水”与“海”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鲁迅以“滴水穿石”比喻革命意志的持久;余华笔下小人物如“一滴水落入深渊”,无声却坚韧,映照出中国百姓在苦难中的生存韧性。艾青写《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海成了压迫与抗争的象征;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大海是自由的精神疆域,拒绝被陆地规训。
《天海一心》正是这一文化脉络的当代回响。它不再强调“我必胜”的个体英雄主义,而是讲述“我们在一起”的集体共鸣。歌词中“咸的水”,既是汗水、泪水,也是海水——三者交融,正是体育精神最真实的人文底色。每一个运动员的拼搏,都如一滴水;亿万观众的注视,汇成一片海。滴水虽微,终成沧海;个体虽小,亦可同心。
对普通人而言,这首歌提醒我们:伟大不必轰鸣。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在默默无闻的付出中,每个人都是那“一滴水”。当千万滴水汇聚,便有了不可阻挡的力量。面对生活压力、职业瓶颈或社会变迁,不妨想想水的智慧——柔而不弱,静而不滞,低而不卑。
未来,这首《天海一心》或将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从体育场走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它的意义,已超越一首主题曲。它是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的文化注脚,也是一次关于“何为中国人精神”的温柔回答。当周深与单依纯在开幕式上唱响“天海一心”,全场观众点亮手机灯光,如星海闪烁——那一刻,科技、艺术与人文交融,而千年的水之哲思,正悄然流淌进当下。
水仍在流。文明如此,人心亦然。
上一篇:翁青雅翻车,恋综红人谁能升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