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00:20点击次数:81
特朗普突然翻脸终止美加贸易谈判。
加拿大经济遭重创下转头向中国示好。
这场横跨北美与东亚的经贸博弈正悄然升级。
这事来得快,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10月24日,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直接宣布终止和加拿大的所有谈判。
没有预告,没有缓冲,一句话就把之前谈了半个月的钢铁铝关税减免和能源合作全推翻了。
他派出去的两位内阁高官刚从渥太华回来,连行李都没放稳,谈判桌就直接掀了。
这不是一般的变脸,这是直接把脸撕下来扔地上踩。
加拿大这边完全懵了。
你前脚刚说要谈,后脚就说不谈了,还骂人。
特朗普咬定加拿大联邦政府搞了一则“欺诈不实”的广告,花了7500万美元,在美国棒球赛直播里插播,剪了里根1987年反对关税的讲话,想让美国老百姓看清关税的危害。
问题来了——这广告根本不是联邦政府出的,是安大略省自己掏的钱。
安大略省立刻澄清:素材全是公开的,没篡改,没断章取义。
结果里根基金会跳出来,说广告歪曲了里根原意。
这一下,等于间接给特朗普递了刀子。
特朗普立马抓住这点,说加拿大“欺骗美国人民”,谈判终止。
但谁都看得出来,广告只是个借口。
真正的雷早就埋下了。
特朗普第一次当总统时,就给加拿大八成出口产品加征关税。
加拿大七成五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这种结构性依赖让加拿大在贸易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2025年二季度,光关税一项就让加拿大GDP蒸发780亿加元。
平均每个加拿大人每年少拿1900加元。
这不是数字游戏,这是实打实的收入缩水。
再拖半年,经济衰退几乎板上钉钉。
汽车产业首当其冲。
2万个岗位没了,工厂停工,供应链断裂。
制造业出口直接腰斩。
前总理特鲁多因为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贬低他,加上国内经济压力剧增,最终黯然下台。
加拿大早就憋着一口气,但一直不敢硬刚——毕竟邻居是头大象,你再不满,也得看它脸色吃饭。
可10月25日,特朗普又放话,要再加征10%关税。
这等于把加拿大最后一点喘息空间彻底封死。
退无可退,只能转身向东。
加拿大总理卡尼已经明确表示,打算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主动找中国会面。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被迫的战略转向。
这步棋其实有前车之鉴——印度当年被美国加税后,就是靠加强和中国、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合作,才稳住了阵脚。
加拿大现在走的,几乎是同一条路。
中国对加拿大有多重要?
光看油菜籽就知道。
2023年,加拿大向中国出口505万吨油菜籽,占中国进口总量近三成。
这是实打实的市场,是能换回真金白银的订单。
如果能扩大油菜籽、液化天然气、钾肥这些大宗商品对华出口,不仅能救急缓解失业压力,长期看还能慢慢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加拿大不想再时时刻刻活在美国的关税阴影下。
但问题没那么简单。
加拿大之前跟着美国对中国钢铁铝产品加征关税,中方立刻反制,对油菜籽、猪肉等加拿大农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现在加拿大想回头,就得先解决这些旧账。
卡尼政府大概率是希望中国解除反制,但中国不可能无条件让步。
中方一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谈条件——比如要求加拿大在技术出口管制、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做出承诺,或者在WTO框架下支持中方立场。
有意思的是,就在10月15日,加拿大刚刚宣布对部分中美钢铁铝产品减免关税。
这说明加拿大已经在调整策略,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平衡。
它不想彻底得罪美国,但也不想把中国这个市场拱手让人。
这种摇摆不是软弱,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本能。
特朗普那边态度更硬。
他公开说“很长时间内”都不想见卡尼。
这话不是气话,是战略信号。
他就是要用极限施压逼加拿大在能源、边境、劳工标准等问题上全面让步。
美加短期内重启谈判基本没希望。
但彻底撕破脸也不现实——两国共享9000公里无设防边境,电网、油气管道、汽车产业链深度交织,真要脱钩,美国自己也会疼。
中国如果和加拿大深化合作,好处显而易见。
加拿大有资源,有技术,有相对稳定的法治环境,是中国拓展北美市场的重要跳板。
而且加拿大在稀土、锂、钴等关键矿产上储量丰富,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急需的。
反过来,中国庞大的市场也能帮加拿大实现出口多元化。
这种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补。
但风险也摆在明面上。
美国绝不会坐视加拿大“倒向中国”。
一旦中加走近,特朗普政府很可能启动《美墨加协定》(USMCA)里的“毒丸条款”——该条款规定,如果加拿大或墨西哥与“非市场经济体”(暗指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美国有权终止整个三国协议。
虽然目前中加还没到谈自贸协定那一步,但哪怕只是加强能源或农业合作,都可能触发美国的政治反弹。
加拿大内部也有分歧。
东部省份比如魁北克、安大略更倾向对华务实合作,但西部一些省份受美国影响深,对华态度更谨慎。
再加上国内舆论被西方媒体长期塑造,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存在偏差。
卡尼政府想推动对华关系,还得过民意这一关。
网友说得直接:“关税战没有赢家,加拿大找中国是明智的,但能不能成还得看诚意。”
还有人说:“全球化时代搞单边主义,迟早会把盟友推走。”
这些话糙理不糙。
美国用关税当大棒,以为能逼盟友就范,结果反而把人往外推。
加拿大不是不想合作,是合作得有尊严,有对等,有基本的经济安全。
现在的问题是,加拿大有没有足够的筹码和中国谈?
它有资源,但资源不等于定价权。
中国可以从巴西买大豆,从澳大利亚买铁矿,从俄罗斯买天然气。
加拿大油菜籽虽好,但不是不可替代。
除非加拿大愿意在关键领域——比如允许中国企业参与北极航道开发、开放5G基础设施合作、或在稀土加工技术上松绑——否则光靠卖农产品,很难换来中方实质性让步。
反过来,中国也需要评估风险。
和加拿大走近,会不会激化中美矛盾?
会不会被美国视为“挖墙脚”?
中国一直强调不搞阵营对抗,但如果加拿大主动靠拢,中国也没理由拒之门外。
关键是节奏和尺度。
比如先恢复油菜籽正常进口,再谈液化天然气长期协议,最后探讨绿色技术合作。
一步步来,比一上来就高调宣布“战略伙伴关系”更稳妥。
这场博弈里,最被动的是加拿大。
它既不能彻底和美国翻脸,又不能继续被美国当提款机。
转向中国是唯一现实的选择,但这条路布满荆棘。
美国会施压,国内有杂音,中国也有自己的算盘。
卡尼政府现在就像走钢丝,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火海,只能小心翼翼往前挪。
特朗普的策略很清晰:用经济胁迫维持美国霸权。
他不在乎盟友感受,只在乎美国利益最大化。
这种单边主义短期内可能见效,但长期会侵蚀美国的联盟体系。
加拿大不是第一个被逼转向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盟友发现跟着美国混不仅没好处,反而要替它扛雷,离心力自然就产生了。
中国的机会就在这里。
不是去“拉拢”加拿大,而是提供一个更稳定、更可预期的合作选项。
不搞胁迫,不设政治前提,只谈互利。
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美国单边主义最好的反制。
当然,加拿大也得拿出诚意。
过去几年它在华为、孟晚舟等问题上跟风美国,伤害了中方信任。
现在想修复关系,光靠嘴说没用。
得用行动证明:加拿大是独立主权国家,不是美国的附庸。
比如在APEC峰会上,如果卡尼能公开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或者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改革,那就是一个积极信号。
但话说回来,就算加拿大真心想合作,中国也得防着一手。
国际关系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加拿大今天被美国逼急了找中国,明天如果特朗普下台、美加关系缓和,它会不会又转头回去?
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所以中方在回应时,既要展现开放态度,也要设置合理边界。
合作可以,但不能当冤大头。
现在最焦虑的其实是加拿大企业界。
出口商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进美国市场,农民担心油菜籽卖不出去,能源公司看着液化天然气项目搁浅干着急。
他们不关心政治,只关心订单和现金流。
这种焦虑正在转化为对政府的压力——你必须找到出路,越快越好。
卡尼政府现在就在赌。
赌中国愿意接住这个“落难盟友”,赌美国不会因为中加走近就彻底切断供应链,赌国内民众能理解这种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这三重赌注,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让加拿大陷入更深的泥潭。
而特朗普呢?
他根本不在乎加拿大的死活。
他在乎的是选票,是制造业回流,是“美国优先”的叙事能不能撑到2026年中期选举。
只要国内支持率稳住,加拿大经济崩了又如何?
在他眼里,加拿大从来就不是平等伙伴,而是后院的资源仓库和廉价劳动力池。
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正在撕裂北美经济一体化的根基。
过去几十年,美加墨三国通过NAFTA、USMCA建立起高度融合的产业链,一个零件可能在三国之间来回穿梭十几次才变成整车。
现在特朗普一句话,就要把这套体系打碎。
企业怎么办?
工人怎么办?
没人管。
加拿大唯一能做的,就是加速“向东看”。
不是放弃美国,而是减少依赖。
中国不是救世主,但至少是个选项。
505万吨油菜籽的背后,是几十万农户的生计。
如果中国能恢复甚至扩大进口,就能稳住农业基本盘。
再配合能源、矿业出口,至少能撑过眼前这波危机。
但时间不等人。
2025年四季度如果GDP继续下滑,失业率突破7%,社会动荡就可能爆发。
卡尼政府没有奢侈的时间去慢慢谈判。
他必须在APEC峰会前和中方达成某种临时安排,哪怕只是口头承诺恢复部分产品进口,也能在市场上释放积极信号。
中国这边,其实也有动力推动进展。
全球经济放缓,中国也需要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出口市场。
加拿大政治风险相对较低,法律体系成熟,合作成本比很多国家低。
而且中加之间没有地缘冲突,意识形态分歧也远小于中美。
这种“低敏感度”合作,恰恰是当前国际环境下最稀缺的。
不过,别指望这事能一帆风顺。
美国国务院肯定已经在给渥太华打电话施压。
华尔街的游说集团也会行动——那些靠美加供应链赚钱的公司,绝不想看到三国体系破裂。
加拿大国内亲美势力也会制造舆论,说“靠中国不靠谱”“会被卷入中美对抗”。
卡尼每走一步,都会被千夫所指。
但有时候,被逼到墙角反而能激发决断力。
加拿大过去太温顺,总想着“和美国好好谈”,结果次次被当软柿子捏。
现在特朗普把路堵死了,反而逼它必须做出选择。
这种被迫的清醒,说不定是件好事。
中国要做的,不是趁火打劫,而是提供一个公平的合作框架。
比如,可以提议建立中加农产品快速通关机制,或者设立双边投资保护基金,降低企业风险。
这些具体措施,比空喊“深化合作”有用得多。
至于特朗普?
他可能根本没把中加互动当回事。
在他眼里,全世界都该围着美国转。
加拿大敢找中国?
那就让它尝尝10%新关税的滋味。
这种思维,注定会把更多盟友推向对立面。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加拿大能不能摆脱困境”,而是“美国还能把盟友推多远”。
当连加拿大这种铁杆盟友都开始另寻出路,说明单边主义的代价正在显现。
这不是意识形态之争,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
加拿大农民不在乎谁当美国总统,他们只在乎油菜籽能不能卖出去。
汽车工人不在乎特朗普说了什么,他们只在乎明天有没有班上。
这种底层的经济诉求,最终会倒逼政治决策。
卡尼如果能在APEC峰会上带回实质性成果,哪怕只是恢复部分油菜籽进口,都能缓解国内压力。
中国如果顺势而为,不仅能帮加拿大渡过难关,也能在北美打开一个战略突破口。
这不是对抗美国,而是构建更平衡的全球经济秩序。
美国想用关税筑墙,中国就用合作搭桥。
桥搭多了,墙自然就塌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加拿大真的愿意改变。
如果它只是把中国当临时避难所,等美国风头一过又回去摇尾巴,那合作就毫无意义。
中方必须看清这一点——合作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长期互信基础上,不是权宜之计。
现在球在加拿大脚下。
它能不能在APEC峰会上迈出关键一步,决定了未来几年的国运。
而中国,只需要保持开放,保持理性,保持定力。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场风波也让人看清一个事实:把经济命脉绑在一个国家身上,风险极高。
加拿大七成七的出口流向美国,而美国从加拿大进口只占其总进口的14%。
这种极度不对等的关系,注定让加拿大处于被动。
多元化不是选择,是生存必需。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不在于它多“友好”,而在于它足够大、足够多元、足够有韧性。
即使中美关系紧张,中国依然进口了505万吨加拿大油菜籽。
这种市场理性,恰恰是当前国际经贸中最稀缺的品质。
加拿大如果真想摆脱困境,就必须拿出勇气,重新定义自己的外交和经济战略。
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多点布局。
美国市场不能丢,但也不能全押。
中国、欧盟、东盟、印度,都是潜在的增长点。
关键是要有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号。
卡尼政府现在面临的,是一场战略转型的阵痛。
但阵痛总比慢性死亡强。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许正是逼加拿大觉醒的最后一击。
至于后续美加关系能不能修复?
短期看,难。
特朗普只要还在台上,就不会放松对加拿大的压制。
但政治是流动的,2026年中期选举后,美国国内政治格局可能生变。
加拿大要做的,是在这段时间里稳住阵脚,保住基本盘,等风向转变。
而在这段等待期里,中国就是最重要的缓冲垫。
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战略支点。
用得好,加拿大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活得更好。
这事没那么复杂。
说到底,就是谁愿意和加拿大做公平生意,加拿大就跟谁合作。
美国不愿意,那就换人。
市场规律,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