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蒙古西征欧洲,曾有汉军随行,有关于当时欧洲情况的汉诗传世吗?

发布日期:2025-07-26 02:41点击次数:81

大家知道,桃花石杂谈写过很多关于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融碰撞的文章。而在古代世界,亚欧文明之间最深入的相互接触可以说就是发生在蒙古西征时期。而且蒙古西征还不仅是蒙古人或者北亚游牧族群和欧洲人之间的碰撞,因为西征蒙古军队中始终存在相当数量的汉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时一些汉人也很可能曾经和包括罗斯、匈牙利、波兰和奥地利等地的欧洲人发生过直接接触。

描绘蒙古西征期间在波兰进行的莱格尼卡战役的画作

而任何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人员构成也都是非常复杂的,除了直接作战和指挥作战的人员之外,可以说每支军队也都会有大量后勤人员和军队行政人员随行。曾经参与蒙古西征的汉军当然也不可能例外,所以这些军队里也必然会有相当数量精通汉文,而且会写诗词的人员。所以桃花石杂谈曾经想过是否能找到当时由汉军内的文人所写,描绘蒙古西征时期欧陆风情的汉文诗词。

但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直到目前,桃花石杂谈并没有找到任何真正由关于当时欧洲见闻的汉文诗词。当然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因为毕竟蒙军西征欧洲到现在已经有了800年左右,而且欧亚路途遥远,即使曾经有过当时的汉军文人曾经写过相关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和路途中逐渐遗失也绝对是大概率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看不到相关传世作品也确实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虽然桃花石杂谈没有找到真正在欧洲写成的蒙元时期汉文诗词,但还是找到了一些间接相关的诗词,也就是在蒙古西征期间,曾经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蒙军西征的汉人或者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在西域地区写成的汉文诗。而这些诗可以说也是非常有特点,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看几首这类非常特殊的汉文诗。

王重阳和包括丘处机在内的全真七子

首先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汉人的作品,也就是曾经在蒙军西征期间亲自前往阿富汗会见铁木真的汉人道士丘处机。

关注桃花石杂谈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丘处机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道士,公元1148年出生在我国山东省的栖霞。他19岁出家,曾拜当时著名的道士王重阳为师,逐渐声名鹊起,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宗教人士之一,以至于当时金宋蒙三个政权的皇帝(大汗)都曾经派出使节,想请他与自己会面。

而在公元1219年,铁木真派使者携带诏书到山东要求丘处机与自己会面。第二年,当时已经73岁的丘处机携18名弟子启程西去,和正在西征的铁木真会面。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也需要把这次蒙古西征的背景做个简单的介绍。

此次西征在后世也被称为蒙古第一次西征。在公元1219年,蒙古军队以追击逃到了西辽的草原部族乃蛮部王子屈出律为名出兵西征,最终先后灭亡了位于西域的西辽和花剌子模两个政权,之后还以追击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为由进一步西进,先后进军高加索和俄罗斯南部等地,极大地削弱了罗斯诸国,为差不多20年之后彻底征服罗斯诸国奠定了基础。

描绘蒙古第一次西征的画作

所以当时正在领兵西征的铁木真已经远在中亚,这也就意味着丘处机此行也必需是极其漫长的。当时丘处机一行途经燕京、漠北、金山(阿尔泰山)、轮台(乌鲁木齐)等地,在公元1220年11月抵达今天乌兹别克重镇撒马尔罕。之后再几经辗转,终于在公元1222年4月抵达铁木真设在大雪山的行宫,也就是今天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地区。

而作为一名来自中原的文化人,丘处机也和其它中原文人一样,非常习惯于通过诗词记录自己在各处的见闻,而这次的“万里行程”自然也就更不例外了。所以丘处机留下了相当数量关于此次西域行程的诗作。

而作为一名道士,丘处机西行途中也对战争所造成的杀戮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他在西域所写的诗作中,首先就是一些关于战争残酷性的描写,比如下面这两首:

在第一首诗中,丘处机先感慨了战争的残酷,又简单回顾了自己受铁木真召唤,一路西行的经过。最后表达了自己挂念故乡百姓,希望其早日脱离苦海的愿望。而在第二首诗中,他又描述了自己在西域见到的惊险地势,还提到了自己亲眼看到的尸横遍野的战争场面,最后发出了对和平的企望。这两首诗中既有对大历史背景的概括,也有非常生动的现场描述和内心情感,可以说都是非常有历史感和现场感了。

而在此次西行过程中,丘处机最为著名的一首诗是长诗《自金山至阴山纪行》,这首诗中的金山是指阿尔泰山,阴山在实际上是指我国新疆的天山山脉,当然整首诗也可以引申为对自己整个西域之行所致各处的概括,也包括一些位于现代我国国境之外更加向西的地区。诗中除了描述西域山势的险峻和旅途的艰辛,还提到了当时蒙军西征的一些史实,可以说也是一篇背景极为特殊的汉文诗了。

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丘处机的这首《自金山至阴山纪行》还引出了另外好几首创作自西域的汉文诗。不过这些汉文诗却并不是由汉人所写,而是由一个高度汉化的契丹人所写。那么看到这里,恐怕很多关注桃花石杂谈的朋友都能猜到了,这个人是耶律楚材。

是的,确实是耶律楚材。而在说他的这些诗作之前,我们还是要对他的背景再做个简要的介绍,因为可以说他的出身和一生行迹也是那个时代多种文化交融最典型的写照了。

首先大家知道,耶律楚材是个契丹人。但他出生于公元1190年,此时距离辽朝灭亡已经过去了65年,而且耶律楚材还是出生在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而当时燕京是金朝的首都(中都),所以其实他的家庭是服务于金朝朝廷的官员。

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曾担任金朝尚书右丞,可以说也是金朝的副国级官员了。但他虽然是服务于金朝的契丹人,在文化上却是高度汉化,几乎与汉人无异。而这一点通过耶律楚材的名字就能看出来。首先的一点,“楚材”这两个字大家一看就是汉名。但其实“楚材”这两个字更为深层的寓意才更加能体现出这个家族的汉化程度。

耶律楚材塑像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耶律楚材出生于公元1190年,在25年之后,蒙古军队就从金朝手里夺走了燕京。在耶律楚材出生时,可以说金朝已经走上了下坡路,而对于这一点,身为金朝高官的耶律履可以说已经有了预感。

所以他在给儿子取名时,似乎用了一个非常隐晦的方式对他的一生做了个预测。一些史料记载,当时耶律履借用了儒家经典《左传》里的一个典故,即“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也就是“楚材晋用”,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楚材”,也就是暗示自己认为他虽然出生于金朝,但最后能用他的人未必是金朝朝廷。当然,这种记载也可能有附会的成分。而且桃花石杂谈感觉,就算当时耶律履心里有这种想法,对外肯定也不能这么说,他选取“楚材”这个名字,公开的理由应该还是说自己家是契丹人,但在为金廷服务,这当然也符合“楚材晋用”的寓意,而且也仍然足以体现这个家族的高度汉化。

但无论如何,“楚材”这个名字还真就预示了耶律楚材本人的命运。在公元1215年,也就是耶律楚材25岁的时候,蒙古军队攻占燕京。而当时耶律楚材早已凭借才华名声再外,甚至早就传到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耳朵里,所以铁木真很快将他收入自己的智囊团,并将他视为了亲信。耶律楚材这个“金”才,也真的就这样被“蒙”用了。

而在耶律楚材成为铁木真近臣之后不久,蒙古军队就发动了第一次西征。作为铁木真的亲信,耶律楚材也很自然随铁木真深入西域,并在西域停留过相当长的时间。而我们刚才也说了,耶律楚材出身于高度汉化的金朝契丹家庭,他本人也有着很高的汉文化造诣。所以他跟丘处机一样,对于自己在西域的见闻,也留下了相当数量细节丰富的诗词。而且因为他是蒙古西征的直接参与者,零距离经历了此次西征战事,所以他对西征战事的描绘可以说就更为的直观了,比如这首《过阴山和人韵》:

现代一般认为,耶律楚材的这首诗,就是为了应和丘处机的《自金山至阴山纪行》而作。在诗中,耶律楚材也是先描述了西域险峻的地貌,又引出了蒙古西征大军的行军场景,然后还借西域与中原路途遥远,感慨了一下行军的不易,最后又对远征戍边的大军军士表达了同情。而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汉文诗作中对第一次蒙古西征场景描述最为直接和全面的描述了,其中的场景可以说也不仅局限于我国新疆等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涵盖了西征军兵锋所及的中亚乃至东欧地区,可以说也是最为接近本文标题所说的汉文诗了。

而除了描绘西征的战争和行军场景,耶律楚材在西域所作的诗作里也多次表达了希望战争早点结束,自己能够早日回乡的愿望,比如下面这首《壬午元日二首其二》:

这首诗首先就点明了自己随军万里西征的无奈,又表达了自己身处西域,却每天思念东方家乡,以至于把遥望东方当成了自己对家乡的寄托。而他在这里用“长安”来指带自己的家乡可以说也再一次展示了他已经深入骨髓的汉化程度。而耶律楚材创作的这种在西域思念中原,并且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诗作还有很多。下面这首《庚辰西域清明》可以说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讲述了耶律楚材在西域过清明节,虽然周边风光明丽,却掩不住自己思乡之愁的情绪。而考虑到诗人的民族,他所处的地域以及他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说这首诗也是绝对是一道题材极其罕见的诗作了。

当然,这些诗毕竟还不是真正在欧洲创作的汉诗,而且当时的中原人也不可能有欧洲这个概念。但蒙古西征毕竟是历史上非常罕见,而且对世界历史也有过重要影响的一个历史进程,所以其实后世也曾经有人用诗词表达过相关的主题。比如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台湾省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连横就曾创作过一首《咏史一百三十首·其十八·拔都》,这首诗可以说也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蒙古西征的一首汉诗:

这首诗标题里提到的拔都是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统领者,而这次西征涉及区域更广,蒙军最远曾经攻击到了中欧的奥地利维也纳周边地区,所以诗中说“西海慑威棱”,也就是震撼欧洲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而结合公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局势,连横把蒙古此次西征上升到了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人种对抗,可以说也是希望以中国为代表的黄种人能够最终振作,对抗以西方列强为代表的白种人殖民入侵这种愿望的直白表达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