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0 11:49点击次数:58
怎么说呢,打开手机又刷到这个热搜。我这心里是真有点堵。央视亲自下场,那个视频,我看了几遍,歌词那叫一个“上头”。“世界第一,莎莎!”连着喊了好几遍。我看着都替她捏把汗。
是,大家都知道她厉害,连续171周世界排名第一,这在体育界确实是里程碑。国际乒联(ITTF)的官方数据,2024年4月23日,最新的世界排名榜单,她依然稳坐头把交椅。这个纪录,不是随便哪个运动员都能有的。
可问题是,这铺天盖地的刷屏,甚至官媒都亲自“下场”造梗,到底想干嘛?我旁边那哥们儿,平时不怎么看球的,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问我“莎莎是不是又拿了什么大奖?”我当时愣了一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回。
你知道吗,2019年世乒赛,她第一次拿到世界冠军,那时候大家更多的是在讨论她的技术,她的成长。后来国际乒联在2020年发布的年度报告里,也特别提到了她那一年的表现,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女单项目中,她的崛起被视为一种新的力量。
现在呢,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数字的狂欢?一个“世界第一”的称号,当然是荣耀,是实力的体现。但竞技体育,胜负乃兵家常事。你看2023年的WTT常规挑战赛,她也曾有过失利,排名也短暂波动过。那会儿大家可不是这个调调。
我总觉得,这种过度拔高,把一个运动员的神化,反而会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像是把她放在一个万众瞩目的玻璃罩子里,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这难道是对运动员最好的保护吗?
前几天,我跟朋友聊天,他说最近很多年轻运动员都在抱怨,说现在社交媒体上对他们的关注,有点“变形”。赢了就被捧上天,输了立马就有各种声音。
想想2021年全运会,她在女单决赛中打得有多艰苦,当时有很多细节,比如暂停时教练的指导,还有她面对镜头时那份沉稳,这些才是一个运动员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国际乒联当年关于那场比赛的评论,更多是聚焦在竞技水平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上。
现在搞得,好像除了“世界第一”,其他的都变得不重要了。我真替她感到有点别扭。她还是个年轻姑娘啊,要承受这么多。那些歌词,那些口号,表面上是赞美,但听着怎么就觉得那么悬乎呢。
媒体为了流量,平台为了热度,好像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竞技体育的魅力,真的只剩下“第一”这个标签了吗?那些训练场上的汗水,那些背后无数次的跌倒爬起,那些技术上的精进和心理上的磨砺,难道不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吗?
我们总说要理性看待输赢,可现在倒好,先把赢塑造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神话,那万一有天输了,又该怎么面对呢?那不是把运动员架在火上烤吗?
我有时候就想,现在这热搜,到底是在真心祝贺,还是在变相地消费一个运动员的价值?这个尺度,到底在哪里?真挺让人琢磨的。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