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0:59点击次数:69
康辉的故事,怎么说呢?
有点像一场从泥土里一路爬到山顶的硬仗,但又绝不是那种被加工得闪闪发光的“励志大片”。
他从钻工干起,15年后成了副经理、总工程师。
这听着挺“主旋律”,但你细看看人家这一路,真的全靠命硬、脑子活、还能抗住内卷压力。
先说个画面感强的——野外钻井队,凌晨两点,滨29×1井的欠平衡施工正搞得焦头烂额。
康辉一身油污,盯着技术员的操作,眼睛都快贴到设备上了。
有人打趣:“小康,该睡了吧?”
他头都没抬:“睡哪有这口井重要?”
结果呢?
人家没睡,工艺倒是学明白了。
后来他讲:“那会儿,真是困到站着就能闭眼,但你不盯着,出了问题,谁兜得住?”
这话倒是实在,没半点煽情。
其实,他的“出道”就挺猛。
200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钻井队,干的活儿是钻工——说白了,和技术沾不上边,就是体力活。
但康辉认死理,一个劲儿地学,人家实习期别人在摸鱼,他在琢磨设备;别人下班回宿舍聊天,他盯着井口问技术员问题。
结果呢,2007年一举从同批大学毕业生中第一个被聘为技术员。
有人酸他“命好”,但你回头看看,他那“命好”背后,全是熬夜、顶着压力硬学出来的。
再往后,带队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2013年,他接手埕海二号岛70152队,这地儿什么特点?
空间小、任务重,100口井,全是大斜度定向井和水平井,听着就头皮发麻。
但康辉愣是搞出“一井一策”,每口井都得单独研究,生产计划、施工进度、设备调整,全都细化到日。
更狠的是,他直接推广“激进钻井”模式,把传统施工的节奏打乱,啥“一趟钻”“一筒双眼”全用上了。
这些名词听着挺高深,但说白了就是:能省钱、能提速、还能不出事儿。
结果呢?
六年时间,他的队伍年累进尺数据在公司70型钻机里稳居第一。
不过,这人还真不是那种“只会搞技术”的直男型。
他推广环保钻井工艺,搞“零污染”,还真不是为了写材料好看。
他说:“咱们干石油的,不能只看眼前这片地儿,还有下一代要住的地方。”
环保上花的钱,他硬是用技术革新省回来,累计节支1.2亿。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高大全”?
但人家真干成了,没一点花架子。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他就一直这么顺风顺水?
呵,哪有的事。
2018年,他带队去吉林市场开拓,什么设备老化、资源分散、队伍士气低迷,全摊上了。
康辉那时候咋解决的?
一句话:“打一口成一口,打一口精一口。”
他把队伍的节奏调整得像钟表一样精确,随便一口井,都能拿出来当案例讲。
后来,这支队伍直接拿了年度“工人先锋号”,还能说啥呢?
服气呗。
你说,这人咋就这么能?
其实也没啥高深哲理,就是一句话——“干活就得实在。”
他自己也讲:“你别看我现在是副经理、总工程师,我干的活还是和钻井打交道。只不过以前是动手干,现在是带着人一起干。”
这话听着轻松,但背后是啥?
是他在一线熬出来的底气。
毕竟从钻工到技术员、再到队长、副经理,这每一步都不是靠喊口号走出来的。
再说个细节,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都报道过他。
你以为他成名之后就“摆谱”了?
人家还和以前一样,跑井场跑项目,带着技术团队研究方案。
有人问他:“都副经理了,怎么还这么拼?”
康辉笑了笑:“干石油的,能不拼吗?”
他这故事,放到网上,为什么能火?
很简单:接地气,够真实,还透着点励志劲儿。
但你真要学他,还得问自己一句:扛得住连轴转的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