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16:18点击次数:68
李晓婷的职业,听起来像是一场没有掌声的独角戏。
殡仪馆,光是提起这三个字,很多人可能就已经开始皱眉了。
可她呢?
19岁那年,穿着一件崭新的白衬衫,硬是顶着阴雨天的压抑气氛,走进了这个“别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后来,她竟然一干就是20年。
这种事,不是故事,是现实。
当然,现实也没对她太客气。
刚开始那几年,李晓婷的“职业标签”就像一块巨大的玻璃板,把她隔在了外界的目光之外。
朋友疏远,亲戚摇头,甚至连她爸妈都直接劝她:“换个工作吧,好歹能让人看着顺眼点儿。”
她呢?
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硬气,刚入行时,她连“我在殡仪馆上班”这句话都说不出口,总是搪塞:“民政系统的,普通工作人员。”
但话说回来,真能瞒多久呢?
有些东西,越是藏着掖着,越是扎人心。
可转折总会来。
2011年,一位年仅20岁的烈士遗体被送到了李晓婷所在的殡仪馆。
说是烈士,其实就是个为了救人牺牲的普通小伙子,脸上还留着奋力一搏的表情。
李晓婷和同事们接到任务,为他主持一场告别仪式。
那天,她反复修改悼词,生怕出错;同事耿海娜忙了十几个小时,硬是把小伙子的容貌修复得体体面面。
等到仪式那天,李晓婷站在台上,家属哭得几乎昏厥,她却连一滴眼泪都不敢掉。
她知道,这个时候,她不能崩。
那场告别成了她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以前她是“硬着头皮干”,从那之后,她是真正觉得自己有了点“使命感”。
可别觉得这是矫情,换谁站在那儿,可能都会有点触动。
她开始给每一场仪式加点“人味儿”,了解逝者的生平,在悼词里加入一些细节。
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让那些来送别的人,能真正接受“他走了”这件事。
但话说回来,殡仪馆的工作真不是谁都能干的。
李晓婷一年主持5000场告别,最忙的时候,她一上午连跑6场,别说喝水了,连厕所都得一路小跑着进。
有人说,这不就是机械化操作吗?
可她偏不。
她总觉得,只要自己稍微敷衍一点,台下那些哭得撕心裂肺的人,可能就会更难过一点。
有意思的是,李晓婷并不是一个人在撑。
她和几个女同事组成了一个团队,大家给自己起了个轻飘飘的名字,叫“七仙女”。
听着像开玩笑,但背后是无数次通宵达旦的加班。
她们一起熬夜给逝者整理衣冠,一起顶着家属的崩溃情绪,一起用手撑起了这个“冰冷”的行业。
她说,刚入行时,觉得每天面对死亡太压抑,后来却渐渐觉得,自己是在和生命对话。
可能外人听着有点玄乎,但她就是这么想的。
她经常站在告别厅里,提醒自己: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尊严可以留下。
现在的李晓婷,已经从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副部长。
她不再在意外界的偏见,因为她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她见过无数次的生离死别,却一点点从这些“冰冷”的告别中,找到了一种温暖。
很多人以为,殡仪馆就是一个“终点”,可在李晓婷眼中,这里更像是一个出口。
她用20年的坚守告诉大家,哪怕是再不起眼的岗位,也能让人看到光亮。
有人负责迎接新生,有人负责送别离去,她选择了后者,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伟大。
说到底,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珍惜你走过的一生。
而李晓婷,就是那个让无数逝者“最后一程”走得体面的人。
上一篇:退休金热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