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31 21:01点击次数:82
在2024年12月22日,西班牙的媒体报道提到,中国正投入263亿元人民币,在大连金州湾打造一座全球最大规模的海上机场。
这招真是不得了,不仅把关西机场、檀香山机场这些老牌机场甩在了后头,还像是一场国家工程实力的气派展示。
故事的开端,就得从大连那“心病”说起。
作为我国最早的民用机场之一,1927年建成的周水子机场,曾经是大连的自豪。
到2010年,它成功跃升为东北地区首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的航空枢纽,算是风头正盛。
不过,城市的发展像火箭一般飞快,结果却让这位“百岁老人”背上了沉甸甸的枷锁。
周水子机场被密密麻麻的城市建筑圈得严严实实,早就没有一丁点的扩建余地。跑道想要变长都困难,航站楼难以扩大体量,容量的瓶颈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扼住了大连航空业发展的咽喉。
从2010年到2015年,这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一路走低,逐渐被沈阳、哈尔滨、长春这些兄弟城市赶了上来,甚至超越了它。
到2024年前七个月,尽管大连机场拼命追赶,超过了长春,但还是排在沈阳和哈尔滨之后。
大连也曾考虑过在陆地上寻找出路,只是没有最终采取行动。
然而,一摊开地图,情况就显得特别残酷。
大连位于长白山的余脉地区,这一带山势连绵,平原几乎没有,根本找不到一块足够大的平坦地面来建造一座现代国际机场。
唯一一块宽敞的土地,还偏偏在两个县级市的接壤处,离市区得有100多公里远。
这么远的距离,对追求效率的现代航空业来说,就像是自己断了经络。不过陆路都走完了,剩下的唯一指望,就是眼前这片宽广的黄海了。
于是,一个既疯狂又坚韧不拔的想法冒了出来:从大海那儿要点土地,盖一座海上人工岛机场!
最后决定地点选在金州湾东部海域,这块地方离市中心才23公里,离周水子机场也就18公里,既考虑到距离,又考虑施工条件,可以说是“天命之地”啦。
在2022年10月,金州湾机场这个项目终于被正式列入立项名单,经过两年的筹备,终于在两年后正式动工建造啦。
项目的关键内容就是填海造陆,总面积达到20.87平方公里。
这就是说,这个面积大概等于30个北京故宫那么大,反正挺震撼的。
这么大的面积,得用不少材料吧,可这些东西到底去哪儿搞啊?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工程设计师们可是想出了办法。
他们想到一个主意,用城市的建筑废料来填海,既解决了工程用料缺乏的问题,又巧妙地处理了大量堆积的垃圾,变废为宝,搞得既环保又实用,真是一举双赢啊。
在海上造机场,最大的难关可得算是“沉降”,这可不是小事。
关西机场的教训就摆在那儿,这曾是行业的模范工程,结果因为建在特别松软的海底淤泥上,最终累计下沉超过13米,还曾在台风来袭时,被海水倒灌,差点就瘫痪了。
提到大连金州湾,要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得从选址、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比如说,深入调查地质状况,确保基础稳固可靠,不能只图方便或省事,就忽视了潜在的风险。还得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加固地基,合理布局,避免在软弱地区随意开挖或建设。同时,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掌握土地变化,提前预警,减少潜在的损失。总之,有经验的团队结合地质专家的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让大连金州湾的开发稳扎稳打,避免重蹈覆辙。
中国的工程师们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不是只用一种技术,而是针对复杂的海底地质情况,综合运用了强夯、碎石桩、嵌岩桩、真空压载预压、高压旋喷等多种先进的地基处理办法,从源头上杜绝了再次出现像关西机场那样大幅度沉降的可能性。
为了保证百分百靠谱,项目还引入了“’一桩一勘一码’的全流程数字化追溯管理”,利用BIM建模和百万级数据的实时回传,确保每一根桩基的状态都了如指掌。
这座机场的“牛”,远不只是体量大和技术高。
从一开始规划,就把生态和环保写进了骨子里。
为了守护金州湾的海洋生态,项目专门在人工岛周边,砌了一道人工礁石生态缓冲带,给海洋里的生物多提供了个新的家。
与此同时,一套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布满了整个海域,保证周边的海水质量一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之上。
在能源利用方面,金州湾机场也是别具一格的,展现出独到的设计思路。
它巧妙地把海水源热泵和桩基地源热泵结合起来,打造出了一个复合能源系统,真是挺有创意的。
用冰冷的海水给航站楼降温,再借助深埋地下的桩基进行热量交换,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能耗,简直就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
要建一座壮观的机场,离不开快速顺畅的交通系统,必须设备齐全,便利至极。
金州湾机场规划了地铁1号线和5号线并线,直通岛上,顺带还为以后开通的9号线预留了位置。
三条跨海快速通道把机场跟市区连得更紧密。
未来呢,从机场出发,赶到市中心也就20分钟左右,快得很。
它还会与大连北站、大连湾客运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紧密连接,打造一个涵盖出租车、大巴、网约车等8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真正实现海陆空铁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一体化运作。
根据规划,近期年旅客吞吐量会达到4300万人次,而远期目标则是冲到8000万人次,到那时平均每45秒就有一架飞机在这里起飞或降落。
这笔263亿的大手笔投入,可不只是建座机场那么简单。
围绕着它,一个占地81.9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正在快速崛起。
到2025年为止,已经有67家企业率先落户此地。
根据估算,这个项目未来预计能实现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0亿元。
它将推动大连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同时旅游收入向2000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笔投入虽然看上去挺大,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和战略意义可是无法估量的。
这事儿算得上是“实用性远超炫技”的百年大业,是为城市甚至整个区域的未来,埋下的一颗关键棋子。
由曾被城市困住的周水子,到今天在大海中扬帆的金州湾;曾经是东北航空的领头羊,后来一度追赶不到,如今又变成东北亚航空领域的霸主,路上真是跌宕起伏。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的建设,充分展现了中国基础设施实力从跟在后面到引领潮头的显著转变。
它不仅是一座机场,更是大连城市功能重塑的关键起点,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在东北亚航空、物流、商贸等方面全面升级的强大驱动力。
它凭借无可争议的工程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绿色发展理念,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面对各种棘手难题,中国,总能拿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咱们这个时代里,最豪迈的自信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