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5 17:57点击次数:177
在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岷江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越群山,而都江堰水利工程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驯服了这条不羁的江河。站在鱼嘴分水堤旁,看江水被劈分为内江与外江,一半滋养天府之国,一半奔流入海,你会在涛声中听见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回响 —— 那是李冰父子与蜀地先民共同书写的治水传奇。
鱼嘴分水堤,这座形如鱼嘴的江心堤坝,是都江堰的 “心脏”。它建于公元前 256 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设计修建。当时的岷江因流经山区,水流湍急,每到汛期便泛滥成灾,而成都平原却因缺水常常干旱。李冰经过多年勘察,最终在岷江出山口处选址,以竹笼装卵石垒筑成鱼嘴,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将岷江分为两支:内江沿人工开凿的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负责灌溉;外江则为天然河道,承担排洪功能。这种 “分四六,平潦旱” 的设计,让江水在汛期时 60% 流入外江防洪,枯水期时 60% 流入内江抗旱,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鱼嘴的建造凝结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堤坝采用 “深淘滩,低作堰” 的原则,每年冬季枯水期,先民们会组织 “岁修”,用杩槎(一种竹木结构的截流装置)阻断江水,淘挖内江泥沙以保证航道畅通,同时将堤坝高度控制在恰当位置,既避免洪水漫过堤坝,又确保足够的水量用于灌溉。这种与自然节律同步的维护方式,让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能正常运转,成为世界上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工程。
在鱼嘴分水堤的下游,飞沙堰与宝瓶口构成了工程的另外两道 “保险”。飞沙堰是一座低于堤坝的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时,多余的江水会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同时利用离心力将泥沙排入外江,避免淤塞;宝瓶口则是开凿于玉垒山的人工通道,其狭窄的瓶口既能控制流量,又能起到第二次排沙的作用。三者相互配合,形成 “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限流” 的完整体系,展现了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的治水哲学。
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蜀地的命运。在其修建之前,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景象只是奢望;而工程完工后,万亩农田得到灌溉,蜀地逐渐成为 “天府之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将都江堰视为 “国之所资”,设立专门的堰官负责维护,确保军粮供应。
如今,站在鱼嘴分水堤上,看江水奔腾不息,岸边的 “伏龙观” 与 “二王庙” 诉说着后人对李冰父子的敬仰。每年清明时节,当地仍会举行 “放水节”,沿用古法拆除杩槎,再现当年开堰的盛况。当浑浊的外江与清澈的内江在眼前分流,你会真切感受到:都江堰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工程技术的精湛,更在于它教会了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 不是征服江河,而是顺应水性,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