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2 18:27点击次数:142
台湾IP的差评,究竟是电影被批,还是批评者的心情被批?
影评人黄雯的名字,最近成了娱乐圈的炸雷。
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篇影评,说《南京照相馆》这部热播电影烂得不忍直视,让不少网友的脸瞬间青了。
可有意思的是,这篇影评的IP地址,居然显示在台湾!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偶然?
还是别有深意?
一个简单的影评,瞬间因为这个细节把舆论引爆,热搜也跟着炸开了。
电影《南京照相馆》是今年的重磅影片,票房突破17亿,豆瓣8.6分,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导演的节奏拖沓确实让人有些出戏。
尤其黄雯直接拿《敦刻尔克》来对比,调侃导演拍得像抗日神剧,这可就把所有人都点燃了,甚至有网友直接给她的影评打上了政治标签。
难道这次批评,不止是电影的失望,而是别的什么深层原因?
说得过去吗?
对她说的内容和她站的位置,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
你能想象,一个影评让网络讨论至此的疯狂吗?
影片上映之初,大家都在夸导演勇敢挑战历史,试图还原人性中的复杂面,而黄雯却直接扑倒了这块硬骨头:剧情拖沓,情感薄弱,甚至提出日本军官本该杀掉主角这一漏洞,这话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过于刻薄。
有趣的是,黄雯自己在后来的回应中给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解释:我的IP经常跳跃。
而这个跳跃,正好从北京跳到了台湾。
网友立刻炸锅了台湾的IP?
这么巧?
!
她自己都没能说清楚,大家早就按下了怀疑按钮。
你想,一个在北京写文章的作家,IP跳到台湾的可能性大吗?
这简直成了批评她的武器。
社交媒体的评论和反击直接把这场战争推向高潮。
许多影迷跳出来,反驳她的观点,认为电影的情感表达非常到位,甚至批评她根本没有看完电影就跳下结论。
黄雯自己承认,她看到后面就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气之下溜走了。
哇,这波操作太高端了,直接让自己的观点变得不值一提。
对于这场影评风波,有人觉得黄雯的台湾IP真的是个巧合,也有人认为这是她想添油加醋来引发争议。
更有网友把这场争论推向了政治化,认为她的批评背后,藏着对两岸关系的某种隐晦态度。
影迷们深知,电影本身就是个神经敏感的项目,稍有不慎就会惹来一堆,尤其是历史题材的作品。
毕竟,谁能解释清楚良心的定义?
这部电影是在表现什么?
这下大家的议论更离谱了,不再只是关于电影好与坏,逐渐演变成了对黄雯个人的探讨。
有一部分网友把矛头指向她,认为她根本不配谈论这部作品。
因为,她没有站在电影的情感和深度上看,只是用单一的缺点去攻击它。
毕竟,电影里的情感和人性描写才是影片的亮点,不是她想象中的只为了黑而黑。
这场风波也反映了现代社交媒体上对个体言论的强烈反应,尤其是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讨论的观点。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对电影的喜好和不满,逐渐在舆论战中上演成了一场谁对谁错的辩论,结果反倒忘了回归到电影本身的评价上,大家都忘了怎么去看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什么,而是讨论了它背后的和演员的表现。
这样一来,黄雯虽然身陷争议,却成了这场话题风暴的赢家。
不管你是否认同她的影评,她的名字已经刻进了电影爱好者的心里,成了这场讨论的焦点。
她也通过这场与电影的对话,把自己打造成了那个敢说敢做的娱乐评论人形象,而这恰恰是如今社交媒体的吸金法则之一话题性,哪怕是负面话题也能带来关注和流量。
这事儿到底怎么收场,没人知道。
可能《南京照相馆》的导演还在想着,黄雯能不能先看看电影再说,黄雯可能也在想着,自己的影评已经成了网红,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影评会被这么放大地解读。
不过,从这件事的本质来看,娱乐评论就是娱乐评论,永远没有对错,只有是否能够引发共鸣。
而我们能否把这场影评事件放回到电影本身,去看看导演是如何通过镜头讲述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可能才是更值得深思的事情。
至于黄雯,还是继续给我们带来那些惊天雷吧,毕竟,谁不爱看个刺激的娱乐争议呢?
大家觉得,黄雯的批评,真的只是因为电影不好吗?
还是她有别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