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1 16:20点击次数:102
如果提起在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中,哪两位将领最让人印象深刻,那么粟裕和林彪的名字一定会经常出现。
在开国的诸多元勋之中,这两位“年轻人”的履历,可谓是星光璀璨。
虽然在建国的时候,仅仅是四十岁出头的年纪,但是却已经在战场上留下了赫赫战功,甚至很多资历更老的将领,战场上的战绩在与这两人相比时,也要略逊一筹。
而最终,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两人一个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位,一个在十大大将中排名榜首。
那么,这两个“当世名将”,在军事上到底谁更厉害?而作为国家领袖,毛主席当年又是如何评价两人的呢?
新中国成立
开国元帅与开国大将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的仁和堂,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典礼在这里召开,那便是全军授衔仪式。
上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亲自为朱德、彭德怀等十人,颁发元帅军衔,从此,新中国的十颗“帅星”在这片承载了五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上,冉冉升起。
而年仅47岁的林彪,不但是十大元帅之中年龄最小的那一个,而且还排名十分靠前,高居第三位,仅排在朱老总和彭老总的身后。
不过由于林彪的身体情况当时不太好,所以并没有出现在授衔仪式上。
当天下午,大将军衔,则由敬爱的周总理为十位新中国的“将星”来颁发。
而排在首位的,就是与林彪同龄的粟裕。
粟裕
这两位同样只有40多岁的年轻将领,几乎也是在同一时间参加革命工作,在20多年的革命岁月之中,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浴血奋战,创造出了不朽的功绩。
所以,这两枚军衔,也是对他们所做出的成绩的一种肯定。
不过,为何同样年龄的林彪可以被授予元帅军衔,而粟裕却是大将呢?
难道说是因为两人的军事水平和在战场上所做出的战绩有差距?
其实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直接。
在授衔仪式开始之前,许多人其实已经知道自己会被授予什么级别的军衔了。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有些自以为功勋卓著的将领,所被授予的军衔却没能达到心中的预期,这自然会生出很多不好的情绪。
粟裕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军衔的授予,是中央经过缜密考虑,综合每个人的功绩以及性格,还有曾经是否犯过大大小小的错误而综合进行评定的。
有些人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但是却经常在战场抗命,擅自行动,就像是《亮剑》之中的李云龙那样的性格,自然不会得到很高的军衔。
还有一些人,虽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服从命令,但是却没有特别亮眼的战绩,说明军事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这自然也会成为授衔的时候会被考虑到的地方。
所以,为了安抚一些将领的情绪,也为了大局着想,在授衔仪式开始之前,粟裕就主动向中央提出,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他自己只想当一名合格的将军。
眼看连战功彪炳的粟裕都没有能当上元帅,其他人也不好意思再多说什么,于是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军衔。
所以,粟裕的战绩其实并不比十大元帅差的,而且和林彪对比起来,也可称得上是“互有胜负”。
林彪
红军时期林彪略胜一筹
粟裕和林彪两人是同龄,都是1907年出生的。粟裕是8月10日,出生于湖南会同,林彪则是12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
算起来,粟裕还要比林彪大4个月左右。
在刚刚参加革命的时候,林彪的战绩可能要稍压粟裕一头。
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是那个时候在革命思想的号召之下,流行一股读书的风潮,即便是农民的孩子,也可以进入私塾里学习读书识字。
9岁那一年,林彪就与同村的小孩们,进入学堂学习。
到了13岁,他又考入了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15岁转入武昌共进中学。
年轻时期的林彪
在这段时期,林彪吸收了许多先进的现代化知识,充分认识到封建主义和地主剥削阶级有多么的腐朽和落后,所以,革命的苗头也在这一刻埋藏在林彪的心中。
1923年,16岁的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被任命为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
在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时期,林彪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第四期的高材生,并很快加入到了叶挺独立团,参与北伐战争。
从此开启了他之后数十年的戎马生涯。
没过多久,蒋介石叛变了革命,发动了“4.12”事变,让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当中。
当时还是连长的林彪,毅然决然地参与到反抗反动派的革命志士队伍当中,还参与了大名鼎鼎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从年少成长的历程来看,林彪的成长履历还是十分璀璨的,年纪轻轻就能考入黄埔军校,而且还加入了战斗力极高的叶挺独立团。
这样的出身,也注定了他的潜力非同小可。
果不其然,在红军正式组建之后,林彪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极为出众的军事才能。
在几次面对敌人包夹的情况之下,林彪带领着一众战士们,突围成功,在给予敌人严厉的打击同时,也极大地保存了我军的有生力量。
后来,在跟随朱德、陈毅,转战湘边、井冈山会师、跟随毛主席挺进赣南等战役当中,发挥出了极高的指挥能力。
他的职务也从连长、营长,一路升到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红1军团第4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务。
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开始之后,林彪又率领红一军团,先后参加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作战行动,为整个红军的突破打开了局面。
在1929年年底,红军的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林彪还向毛主席问道:“红旗能打多久?”
而毛主席的回复,则是那封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回信。
由此可见,在红军时期,林彪的战功已经开始凸显。
而与他同一时期的粟裕,则在前期主要是沉淀学习的阶段。
青年时期,粟裕考入了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在这里,他吸收了不少革命先进思想。
没过多久,共产主义的火焰就烧到了整片湖南大地,而粟裕也应运而起,加入到了共产主义的大家庭当中。
年轻时期的粟裕
不得不说,粟裕与林彪还是很有缘分的。
与林彪相同的是,粟裕在从军的开始,也是作为叶挺下属而起步的。
1925年春天,学校校长因为宣传进步思想而被害,粟裕等一众进步学生,就被秘密转移到了武昌,安排进了叶挺24师教导大队当中学习。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正式入党,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1927年,粟裕也与林彪一同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后来,粟裕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屡立战功,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策略,帮助红军战胜敌人,他的职位也从营长慢慢升到了方面军参谋长。
粟裕在红军时期所作出的功绩,虽然没有林彪那么显著,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
红军
抗战时期粟裕迎头赶上
而到了抗战时期,两人的战绩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不得不说,林彪的军事天赋确实是十分出众。
因为在红军时期,做出的贡献特别巨大,也让大家看到了他的指挥能力,所以在抗战一开始,林彪就被委任为八路军115师师长,与聂荣臻共同指挥几万八路军主力部队。
当时的115师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部队中的战士几乎都是红军时期的精锐老兵,将这支部队交给林彪,也可以看出中央对他是多么的信任。
而林彪也没有辜负中央的信任。刚一走马上任,立刻组织兵力,挺进华北的抗日前线。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军行驶到平型关一带的时候,林彪觉得这里的地形十分特殊,特别适合设下伏击,于是就与聂荣臻一起,在平型关周围布置阵势,隐藏起来,然后吸引日本鬼子的主力部队前来,随后一拥而上将其歼灭。
这便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场大捷,也就是平型关大捷。
这场胜利一下子歼灭了1000多名日本鬼子,击毁了包括马车在内的400多辆日军运输车辆,缴获了1500多条枪械,还俘虏了56匹战马。
最关键的是,这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民族信心,给全国的抗战事业打了一针强有力的兴奋剂。
没过多久,林彪再次故技重施,又在广阳一带设伏,再度消灭1000多名日本鬼子,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平型关大捷
就连毛主席都评价道:“这个林彪,仗打得是真好,要再来几十场这样的大胜,日军就能被我们彻底赶跑!”
不过,正当林彪想要一鼓作气,继续带领八路军战士们打胜仗的时候,却在战场上负伤,不得已退出了前线,前往苏联疗养。
这也能让他错过了在抗战时期发热发光的机会。
而粟裕,则正是在抗日的舞台上,开始展露出自己的指挥才能。
相比于林彪一上来就能带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在正面战场上作战,粟裕在抗日战场上的起步要显得朴实一些。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参与到敌后的游击队伍之中。
粟裕
在皖南地区,粟裕发挥自己的组织才能,招兵买马,大大扩充了新四军的队伍规模。
1939年1月,面对日军前来对新四军实施包围的时候,别人都劝赶紧率领部队趁敌人的北边的包围圈没有合拢时抢先突围。
可粟裕却认为这是敌人专门设下的圈套,就等着他上钩。
于是,他便反其道而行之,专门前往日军重兵压阵的水阳镇设下伏击,结果果然将鬼子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举歼灭敌人400多名,并将一列日军运输物资的火车炸毁。
从而打开突破口,率领战士们突围成功。
后来,新四军的队伍愈发壮大,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粟裕和陈毅
1944年年初,当抗战逐渐趋于尾声,已经是苏中军区司令员的粟裕,指挥部队,在华北平原对日寇发动春季攻势,一下子收复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领土。
后来又组织“讨陈战役”,歼灭了汉奸军阀陈泰运下属的2000多名日伪军。
1945年1月,粟裕被升任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成为了享誉全国的抗战名将。
如果林彪没有负伤,那么两人在抗战场上的战绩孰高孰低,还确实值得商榷。但是从历史来看,在这一时期,粟裕确实是迎头赶上,直追林彪的脚步。
粟裕指挥战事
解放战争平分秋色
解放战争时期,两个人的战绩几乎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林彪作为东北野战军(后来改为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率领“东野”的战士们,在东北地区建立东北根据地,从几万人一直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三大战役之中,林彪的“东野”参与了其中的两次。
从东北打到海南,全国的解放,几乎处处都可以见到“东野”战士的身影。
这也让林彪获得了“一代战神”的称号。
平津战役形势图
而粟裕,则亲自赶往前线,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决定全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大显神威,一举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尽数消灭,让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从此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
毛主席也评价粟裕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这两位年轻将领在“一南、一北”两处战场上相互配合,发光发热,为革命事业的胜利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所以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战绩是平分秋色的。
粟裕和林彪
其实,总的来看,粟裕和林彪两人在军事成就方面十分相近,虽然军衔有所不同,但是所做出的贡献却并无高低之分。
他们一个是开国元帅,一个是开国大将,无论如何,都会被记载到史册当中,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而除了这些璀璨的荣耀之外,在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人民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诸多将士们,他们的精神我们也应该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