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9 21:28点击次数:159
宋代戴复古说:“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如果你是70后,也搞过双抢,那么你一定对戴复古的诗句,感触很深。
卷起裤管,走进滚烫的稻田里,任由后背被太阳炙烤。
还好,时光匆匆,我们的苦日子一去不回了。
可是很多家庭,还没有真正富起来,就让孩子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吃老一辈人的苦了,但不知不觉,就走了极端。
真正聪明的父母,带孩子过暑假,低配生活,高配格局。
01
你有没有算过,孩子暑假的消耗,是多少?
一方面,父母不想孩子吃很多苦,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老是在家待着,总得出去走一走,长见识。
夏令营、各种研学活动,悄然兴起,也满足了父母们的愿望。
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活动,父母毫不犹豫就喜欢,掏钱了。
有一段时间,“封面新闻”平台,就做了一项调查。
发现很多孩子暑假研学,动不动就花四五万。
孩子跟随“研学团”奔向世界各地,看过了很多世界级的景点。
有父母感慨:“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
除了外出研学,还剩下一些时间,孩子也没有闲着。各种补习,培训班,艺术活动等,一拥而上。
罗列一下,就知道孩子的暑假,都在干嘛了。
第一,海外研学,国内研学,走走停停,各种体验。
第二,假期旅游,看祖国的山山水水。
第三,各种补习,兴趣爱好发展。
第四,回老家避暑。
第五,在家窝着,吹空调,吃吃喝喝。
孩子的每一种度假形式,都对应了不同的开销。反正每一种开销都不便宜,几千几万,一眨眼就不见了。
反过来看,低配生活,才是孩子过暑假的刚需。
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概念,比让孩子随意花钱,更加重要。
让孩子做暑假工,是培养金钱观,也促进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
最近很红火的“扁担女孩”刘燕,虽然家境一般,但是她拒绝了所有的资助,而是自己去找了一份暑假工,一小时12元。
面对记者,她这样说:“两只水桶装满水大概有三四十斤,咬咬牙也挑得动,如果我不做这些,最后还是会落在妈妈肩膀上,我不想让她那么辛苦。”
接着,她又说:“我还是我,未来的路还得自己走。”
从小就学会自食其力,虽然生活很苦,但是就因为这份苦,才成就了人生的甜。
一个人不去吃苦,就不会感受到生活有多甜。苦和甜,是反义词,也是相辅相成的,是生活的正反面。
低配的生活,就是品尝苦的过程。
做父母的,具体可以在三个方面低配:让孩子自己去赚零花钱,低配开销;让孩子自己学习,低配依赖;让孩子做家务,低配服务。
一个暑假,孩子体验了苦,下个学期,孩子才知道读书的日子,有多甜。
02
是不是带着孩子去了景区,让孩子去参与了高端的旅行团,研学活动,就是见了大世面呢?
父母们,想一想自己旅游的经历。去了很多的景区,听了很多的讲解,又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有什么人生启发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读书,连看风景都没有意思。”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去故宫,看到的都是历史痕迹,能够讲解出很多的历史故事,对一个小门,都津津有味。
一个从不读书的人看故宫,也就是看了房子,拍照打卡而已。
同样是去故宫,效果大不一样。
一个孩子到乡下避暑,吹空调,吃西瓜,坐等爷爷奶奶做的美食。还嫌弃山里的网络信号不好,导致游戏不过关。
一个孩子到乡下,帮助爷爷奶奶干活,也会把日常的生活,写成笔记。
同样是去乡下,但对孩子的教育,大不一样。
可见一斑,高配格局,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
具体来说,父母和孩子,在暑假里,可以做三件事,提升做人的格局。
第一,设定一个调研课题,在暑假里进行深度调查,总结。
比方说,和孩子一起调研本地的图书馆,是如何构建的,来来往往的都是什么人,收集大家的建议。
带着课题去做某件事,事情顿时就丰富多彩了。
第二,多去有智慧的地方,科技馆、海洋馆、博物馆、森林公园等。
在去之前,查阅资料,对自己的疑问做好笔记。到了现场,就可以为自己答疑解惑,就真正学到了东西。
第三,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赚点小钱。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也是一所永远学不完的大学堂。
对生活的体验越深,那孩子就越容易成熟。他以后独自走进社会,也会很自信。
比起父母反复叮嘱,如何过日子,不如给孩子自己动手,如何过日子。
请相信,一个孩子最大的格局,就认知高,能拥抱社会,融入自然。
正如陶行知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03
孩子过好暑假,真不是比谁花钱多,去的地方多,是比谁经历多,感悟深。
作为父母,不要透支家庭的经济,给孩子各种铺路,各种安逸。尤其是这几年,很多家庭的钱包缩水了,还面临房贷的压力,换一种花钱方式,太有必要了。
赚钱不容易,没有必要把钱花在虚伪的面子上,攀比的快乐上。
真正的诗和远方,是一个人精神的饱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又是一年暑假时,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