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4 15:32点击次数:159
比赛在一早拉开帷幕,康城实验学校操场铺得平整,绿茵为底,靶盘一字排开,二十多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学校的小选手们穿着各自颜色鲜亮的队服,手里都攥着自己的弓。200多个孩子在射箭场上来回穿梭,每个人都跟紧各自的队伍,领队老师给最后的战术讲解,裁判组招呼选手检录——比赛还没开始,场边已经站满了家长和同伴,加油打气的声音和脚步声交错,现场气氛很快就热起来。
队伍折射出上海青少年射箭的活力和厚度,年龄分布跨度不小,有最小的小学三四年级,也有马上要升高三的青年组选手,分男女反曲弓个人、团体几个大类,细分下去,10米、18米、30米、40米,不同距离分组开打,赛程挺紧凑,每个项目的出场时间卡得很细致,一环一环推进。选手按批次轮流检录射击,场边休息区,队员们盯着场内同伴的成绩榜,记分员手里的表格密密麻麻,数据真实地记录下年轻射手们每一箭的轨迹。
站上靶道,握弓、搭箭、拉满、对准目标,发力、松弦。弦声嗡嗡,箭头疾飞,空气被切开似的安静下来,观众摒住呼吸。每射一轮,选手冲过来对成绩条看得仔细,高手过招,得分差距可能只有一环,有的项目前八争得很紧,基本一轮定胜负,谁没有顶住压力,谁的箭就飞得偏了一点点。全部比赛轮次下来,17家俱乐部和学校进了前八,名单一亮相,现场传出一阵或大或小的欢呼和鼓掌。
技术动作细致看,青年组选手动作最稳,肩膀微微绷着,眼神一闪不闪锁住靶心,半秒都不错位。少年组瞄靶时气息重些,有的脸颊被弓弦擦得一条红印,看得出很想拼,把训练动作一招一式都用出来了。团体赛轮换节奏更快,三人小组战术很讲究,有些俱乐部队伍明显配合默契,短时间调整站位,交替射箭,节奏打得飞快。青年组的几场双轮项目,射下最高分的俱乐部,被本组的小选手们称作“神箭手”,队员有的被同伴开玩笑揪住衣服喊着“差一点赶上你”,玩笑归玩笑,眼里的羡慕和不服输藏不住。
场边,比赛结束的孩子都拎着装备包、端着弓,和教练低声复盘,谁哪轮没顶住,谁一开始就找到节奏,谁发挥超常。这次射箭联赛,200多名孩子就是来比拼自己的,经验和成绩都带走。组委会出的比赛数据成绩单,拍照记在手机里,每个人都要对照一枪,记住排行榜上是第几名。专业选手和初学者同台,分组混合的项目里,挑战因素变多,很多人直说比赛比平时训练紧张得多。
射箭看似安静,交锋其实相当猛烈,心理素质和手上功夫集中比拼。去看10米组的小选手,个头不高,动作全靠教练一点点矫正,张弓、瞄准时小胳膊在颤,箭射出去能扎准已很不容易。成绩榜上常有黑马冒头,老师家长围在一起研究数据,谁得了冠军,谁是双线夺奖,有的家长低头默默乐,有的孩子绷住笑冲教练挥手,现场挺有人情味。
本次赛事很明显目的鲜明,以射箭为媒介,更多青少年被吸引走上绿茵场,在紧张的竞技氛围里成长,体验合作与对手的压力,站上领奖台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长为射箭比赛甚至训练生活里的重要一员。数据会说话,200多名报名,赛后成绩圈定前八的俱乐部、学校17家,平均下来对参与者的认可面很广。有老师评价,竞技成绩固然重要,比赛本身带来的成长感、团队感,才是青少年体育联赛最大的收获。
主办方设计的项目分组合理,不同年龄层都有展现平台,10米、18米短距离,更适合启蒙阶段孩子上手,30米、40米长距离测试射箭技术和心理耐力。比赛一天下来,最让人印象深的是比赛过半,夕阳快落,操场边家长纷纷拍照,选手们互相合影留念,不同俱乐部的孩子坐一起聊到晚上,互换小锦旗,笑说明年再比。
比赛本身推高了上海青少年射箭运动关注度,俱乐部间的交流也更为活跃。不少俱乐部已将比武心得记做下一步训练调整,谁哪一枪没顶住、谁哪项新技术用得更顺,高水平队伍的出现逼着大家加快成长。未来谁最有机会走向职业阵容,现在看很难讲,但小选手一届一届积累下来,上海射箭人才储备容量一直在,比的不只是一个奖杯。
家长和教练愿意投入心力,俱乐部培养体系更清晰,训练资源逐年增长,比赛现场的气氛、组织的专业度,折射出整个青少年射箭发展新高度。很多选手社交平台已晒出比赛照,#青少年射箭联赛#成热门标签,单个项目报名人次创新高,也算上海体育俱乐部体制下的“射箭现象”新写照。射艺荣耀,从每一次挽弓拉弦开始,对手是自己,成绩是台阶,流程和数据之外,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和温度,难得可贵。
每年一届,未来还能多大变化、涌现哪些新人,谁都没办法提前剧透,关键比赛场上,每个小选手专注的表情、场边家长手里的摄像头,都成了青少年射箭运动发展最生动的注脚。上海射箭,厚积薄发。谁会下次成为下一个“神箭手”,赛场见分晓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