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美国投入百亿美元,官方确认B-21为六代战机,特朗普出资推动研发

发布日期:2025-07-21 09:41点击次数:156

美国空军投入103亿美元,加快B-21隐形轰炸机的批量生产,特朗普政府还从关税收入中拿出45亿美元专门予以支持。

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的生产线正全力推进。美国空军和国会刚刚投入103亿美元,计划到2030年前至少制造100架,甚至可能增加到145架。让人瞩目的是,前总统特朗普通过税收法案,从关税收入中特意划拨了45亿美元支持这项工程,其中24亿用在研发,21亿用在采购。

美国军方把B-21叫作“第六代战机”,这可是头一遭——毕竟六代机多数指的是战斗机,而不是轰炸机。有个参与项目的工程师私底下透漏,这款飞机在飞控系统、热管理和动力效率方面还遇到一些技术难题,设计参数内部已经调整了不少次。不过军方可不管这些,直接跳过通常得四五年的测试流程,推着往生产线上走。

美国这回动作那么急,肯定是有原因的。去年一传中国已经进入试飞阶段的六代机消息后,五角大楼的紧张你也能看出端倪。眼瞅着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快要加入服役行列,歼-20也开始大规模服役,东风系列导弹在国际场合频频亮相,美国人也不由得感受到压力。为啥?显然得用一个代表性的项目来彰显自己在军事科技方面还是领头羊。战略司令部的司令安东尼·科顿一针见血地说道:只配100架B-21,那绝对是“最低限度”,远远不够用。

B-21的技术确实挺亮眼的。它比B-2要小点,最大起飞重量控制在100吨左右,但隐身性能更加强悍,雷达反射截面积可能比B-2的0.3平方米还要小。飞行距离超过9000公里,作战半径大致在3700到4600公里之间,能携带大约18吨弹药。设计团队还搞了个五边形的风挡,让飞行员可以半躺着操作,不仅能减轻疲劳,还能拓宽视野。进气口做成拉长的水滴形状,面积小得惊人,流体力学上的处理非常厉害。

不过,匆忙启动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了。项目总投入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还在不断增加,单台的制造成本有可能高达7亿美元。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自己先垫了4.77亿美元用来采购材料,怕生产赶不上进度。美国媒体开始对这个项目提出疑问:飞控软件还没完善,硬件结构也存在瓶颈,这么急着量产,要是真出了问题,那可怎么办呀?

更要说的是,美军一直夸的“无人驾驶”功能,目前还只是在初步验证阶段,与真正的人工智能自主作战相差挺远。那些所谓的“革命性”远程导弹投送技艺,从本质上看,还是沿用了B-2和B-52的老套路,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难怪一些国会议员开始要求对这个项目的花费进行审查,怕又变成军工集团牟利的工具。

一看地图就能理解美国为何这么执迷不悟。在西太平洋区域,可用来部署B-21的基地就那么几处:冲绳、关岛、迪戈加西亚。这些地方的位置都挺明显,一旦跑道被破坏,再牛的飞机也得趴窝。有个豪言说,24架B-21一天能打击一千个目标,可问题是,这些飞机要想安全起飞才行呗。

洲际导弹在试射过程中频频自毁,联合军演中靶舰也提前沉没,这些消息一传出来,难免让美国的军事自信心开始动摇。B-21成了他们想要重振士气的救命稻草,但光靠砸钱、赶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实力,还是得靠扎实的技术积累,不能指望靠赶赶火车式的“面子工程”来撑场面。

B-21发动机那震天的轰鸣声,压不住美国军方心里的紧张。不光是拨出103亿美元搞出的新型轰炸机,更像是在向整个世界宣示他们的技术实力。听说中国六代机试飞的消息一传来,五角大楼的应急按钮也算彻底按下了。

不过,技术的进步可不是那么快就能搞定的。飞控系统上的警示灯还在闪烁,热管理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这些难题不会因为45亿的关税资金就自己解决掉。太平洋两岸的军事角力,成败关键不在于生产线走得多快,而在于实验室里那份耐心和智慧。

推荐资讯